修辞方式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明显特点的表达方式。它通常包括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反语、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拈连、仿词、移觉、互文、顶针、回文、回环、呼告等。每一种修辞方式都有其突出特点及特殊的作用。现就教材中的例子谈谈部分修辞的妙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主要类型。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像、如同、仿佛……)都出现的比喻。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暗喻也叫隐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用比喻词“是、成为”等连接的比喻。例如:
秋叶啊,你是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吗?不会的,它在你的养育下,早已不是昨日那弱不禁风的娇儿女,而长成了铁干虬枝的大丈夫。(刘增山《秋魂》)
借喻就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出现的比喻。例如: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得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总之,比喻是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因此,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易于理解。因此,不论是日常谈话,还是书面写作,都离不开比喻的使用。
2.借代
借代就是换个名称,换个说法。被代的事物是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或说法是借体。如: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借代是语言运用上的巧妙的艺术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的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语句活泼。
3.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它包括拟人和拟物俩种。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例如: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拟物就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4.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作者通过这样的夸张,突出强调了瀑布的气势,表达了作者望瀑布而兴叹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夸张经常和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通过比喻夸大事实,起到强调作用。例如:
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5.双关
双关就是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它在表面上说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件事,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柳”表面看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
6.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表面所说的话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如: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反语多用于讽刺,比正面述说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
7.对偶
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也就是对对子。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许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是对偶的结构。诗歌讲究语言形式工整醒目,声音和谐动听,因此常用对偶句。散文里适当用一些对偶句式,也能增添语言的韵律美。但是,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运用对偶,一定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可生拼硬凑。
8.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修辞方法。例如: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对比是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在修辞上的一种表现。它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9.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某些事物来陪衬突出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它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突出被陪衬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意深化。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作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句中用深冬、阴天、冷风、荒村等一系列凄凉的景象来衬托“我”的悲凉心情。
10.排比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例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排比用得好,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1.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叫反复。
反复可以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这就是连续反复。例如: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刘成章《安塞腰鼓》)
反复也可以在接连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隔有其他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隔离反复。例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清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刘成章《安塞腰鼓》)
运用反复,往往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特别是隔离反复,还可以分清层次,整理脉络。
12.设问
设问就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可以把设问和反问连用,一般是用反问回答设问,这样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例如: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3.拈连
拈连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拈连。例如:
哼!你别看我的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啊!(郭澄清《大刀记》)
句中把“耳朵聋”的“聋”拈来,连在“心”上,使两个事物互相映衬,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并使语言显得简洁明快。
14.仿词
仿词就是比照现成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仿词可以分为反仿和类仿。例如:
⑴我跟爸爸非常像,又非常不像;非常像的是外貌,非常不像的是内貌。(夏雨田《无限青春》)
⑵过去,不识字的叫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例⑴是属于反仿,例⑵属于类仿。无论是反仿,还是类仿,都显得别致新鲜,精炼生动,大都表现讽刺或幽默的风格,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
黄旭芝,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