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61

  

新课改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王 雁 沈贤舜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能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课改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课改。但仍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做法上有欠妥之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
  这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对此,有的教师说,新教材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如老教材好教。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教材在功能上就是要求改变过去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一维的“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新教材不是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来考虑的,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的。从知识出发还是从人出发,以知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本质区别。我们决不能用过去的老框框、老经验去要求新课标、新教材,我们决不能再培养那些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毫无创新能力的人了!
  二.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片面化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改精神,一上课就叫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教师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方法指导,没有关键点拨,形成学生爱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的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不得而知。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其实这是放任自流。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在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学习活动后,教师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这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顽强基础上的“肯学”。
  三.把赏识教育绝对化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朋友”与“小朋友”的关系,应该是“老先生”与“小先生”的关系,应该是“问路者”与“指路者”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就不能批评,回答问题可以随意表扬,这种一味地表扬同否定一切的批评都是不可取的。赏识教育要抓住学生闪光的事实进行表扬,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批评时,在语言上、态度上要多些微笑,少些斥责;多些激励,少些讥讽;多些关爱,少些挖苦。
  四.把正确评价和分数对立起来
  新课标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采用“日常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的同时,并不排斥考试和分数。但现在有的教师一提到新课标似乎就不能有考试,谈“分”色变,持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搞课改,就是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然要有不同形式的考试,考试也就必然要有分数。当然,我们不能用频繁的考试加重学生的负担,更不能用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王雁,沈贤舜,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新课改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