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只注意方法的新颖,不注意实际成效。结果采用提问法的,有问有答,上下呼应;采用讨论法的,争先恐后,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学生之间交流的零碎的信息量远远超出教师向学生输入的系统的信息量,多数学生所得甚少。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它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而巧妙的点拨则是语文教学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和总结,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师要把握点拨契机的规律。首先,可抓住课文标题进行点拨。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或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说明对象,或是描写对象,或是中心线索……总之,抓住课文的题目,精心设疑,巧妙点拨对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设立这样一些问题:斑羚在何种情况下飞渡?如何飞渡?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较简洁的语言,把课文曲折有致的情节,深刻的主题讲清楚了。其次,抓关键语句进行点拨。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结构上表达起承转合的语句,句群中的显性中心句以及一些抒情性的语句、议论性语句,往往都是一篇文章的关键性语句。如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抓住“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一句进行点拨,即可使学生了解这些语句对文章的主题升华所起的作用。再次,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所谓重点、难点即是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而学生又难于理解之处。有些文章由于表达的比较委婉、含蓄,又加之时代差距,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易轻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原认知储备进行适时点拨,以期寻求良好的效果。如讲授《背影》这一课,除了要讲述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还要讲述一下作者的家庭背景,特别是作者父亲的境遇,对于学生理解父子送别时的思想感情会很有帮助。就不会出现有些学生对父亲抱着桔子,矮胖的身躯在月台上下爬的举动感到可笑的情况。否则的话,学生怎能正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呢?又怎能正确理解课文呢?除此以外,教师还可抓住文眼,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进行点拨等等。
二.教师点拨时的注意事项。第一,要注意调动学生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讲述中要研究一下接受美学,想方设法使学生愿意听。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教师的点拨要求少而精。所谓少,一是讲述的内容要少,一是讲述的时间要少,但重点、难点和关键必须讲,这就有个灵活处理问题。要坚决改变那种大包大揽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所谓讲深讲透的做法,但是教师对讲述的内容要严格筛选,不能少的内容不可强求少。第三,讲述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几个“尖子”,要特别对学得较差的学生多给以启发性讲述,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大面积丰收。第四,教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述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加以统筹安排,然后娓娓道来,只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就会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理解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总之,点拨教学就是用简短的语句点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拨动学生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面发展。它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作基础,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有随堂应变能力,积极主动创设一切情境,捕捉一切契机进行点拨。只要我们点到妙处,拨在巧处,必将会为语文教学带来一潭活水。
苗国凤,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