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67

[ 卞军花 文选 ]   

浅论文言文的平民意识

◇ 卞军花

  打开初中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许多篇目都是以平民为主角的,塑造的是平民形象,抒发的是平民感情,展示的是平民理想,一言以蔽之,文言文传递的是平民意识。
  《童趣》是沈复写的一篇散文,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读来情真意切,极富教育意义和启发性。这里它是以稀松寻常的生活为写作背景的,却很鲜明的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它以武陵人为主要人物,按照武陵人进出桃源的先后为线索,生动而具体的描绘了人间最美好的画卷。作为一个普通人,总希望自己能过上一个安定而又富裕的生活,很显然武陵人的追求就是老百姓的意识,平民意识在这篇文章里成了主旋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种平民意识呢?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古人写文章也是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内容的。离开生活,离开广大的老百姓,就谈不上写作。
  《五柳先生传》也是陶渊明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以一个“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的五柳先生为传记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有目的的。五柳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上思想也好,志趣也罢,不都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意识吗?
  再看《陈涉世家》里的陈胜,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但他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在秦王朝那样的严密统治下敢于发难,显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大智大勇,也难怪司马迁会因《史记》名留青史,试想如果离开平民意识他能行吗?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无论是文中的愚公还是智叟,抑或是京城氏之子,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这样的意识是有其合理性的。相反智叟呢,自作聪明。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像这样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的人比比皆是。生活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当然,京城氏之子也是其中一员,它代表了未来的希望,表现了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还有很多篇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要从内容的角度来谈谈作文的写作。作文究竟要写什么,今年在四川乐山的颁奖大会上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即文学的文学性和现实性的问题。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怎样对我们的学生讲授作文,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实际上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我们的古人写作非常关注生活,总是力求从生活出发,写出生活的真实形象、真实情感。如上面的《童趣》,蚊子也好,蟾蜍也罢,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的天性决定了“物外之趣”是可能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追求也是人之常情,因为生活决定了意识;《五柳先生传》更是从一个高度反映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特点;《愚公移山》虽是一篇寓言,它也间接折射出中国人的一些意识。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平民意识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醒我们,作文必须面对我们的生活,反映我们作为生活的主人的意识、情感、理想,唯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也才会喜欢我们的作文课,我们的文学教育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卞军花,教师,现居江苏江宁。

浅论文言文的平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