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3

  

破解学生习作困境的金钥匙

◇ 蒋从明 李利青

  不少学生学了十多年语文,但就是没学好语文。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口授笔耕,穷思竭虑,但仍有不少学生望作文而兴叹,举笔而蹙眉。那么,应如何破解学生习作的困境呢?
  一.模仿借鉴,夯实学生习作的基本技能。曾几何时,模仿借鉴被看成是习作的大忌。不少老师开口闭口“文贵独创”,坚决反对学生进行模仿借鉴,将其看成是步人后尘之举。
  其实,大凡有过作文成功经验的人都知道,提高自己习作技能的最初方法,就是“模仿”与“借鉴”。不仅习作如此,绘画写生、书法临贴、练武习艺等,无不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现在还有一门新兴的科学叫“仿生学”,就是专门模仿动物的某些特性,以制造现代高端的武器与机械。可以说,“模仿借鉴”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便没有新文艺。”吕叔湘先生也说:“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围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可见,模仿和借鉴应是学生作文的起点,也是创造写作的开端。故教学中,教师应紧扣相关文章的写作特色,结合当时作文训练的重点与实际情况,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有针对性的模仿训练。模仿其立意构思、选材组材、结构谋篇、语言修辞等基本技法。其实,不少的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大多有过模仿与借鉴的经历。他们不仅模仿别人作品的形式,也模仿与借鉴前人先贤作品的内容与立意。谁能说他们的作品毫无创意呢?
  二.“下水示范”,激活学生习作的竞争激情。哲人们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教师只有亲自“下水”,才能了解水的深浅、冷暖,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作文教学,教师的“下水示范”尤为重要,因为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命题,学生作文,天经地义。但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作文时咬笔杆、皱眉头、抓耳挠腮,难以成文。尤其是后进生,更是把作文看成苦差事。他们写作多是“被迫”的,不像作家创作是为一种强烈的欲望、激情所驱使,胸中有丘壑,落笔便成文。他们往往是迫于作文占分的比重而作,因而他们写作毫无兴趣与激情。
  要使学生觉得作文并不痛苦难熬而是快乐幸福的事,教师“下水示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对于语文学习的后进生来说,教师“下水示范”既能帮助他们理清作文的思路文脉,又能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当然,教师的“下水作文”,也要注意方法。作文的难度大,主题难确定,教师就应先“下水示范”。这样,可打消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打开习作的思路,激发学生的竞争激情。当然,如果作文容易,则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同时作文。作文完成后,还可将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下水作文”复印多份,同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评判优劣。这样,学生往往为能与老师并驾齐驱而激动,并从而激发了他们习作的激情与兴趣。
  三.互批互改,打破学生习作的思维定势。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技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作文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就既要有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范例,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作文的习作要领,规范作文的体例与章法。同时,教师还应有指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尝试。给学生充分提供揣摩语言和习作方法的机会。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小学必须全批全改,中学也须批改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甚至大中专层次也要全批全改与精批细改。这种做法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不说,更挤掉了教师精心构思作文指导的宝贵时间。而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技能来讲,不说是徒劳无功,至少是收效甚微。
  因此,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大胆放手,精心指导学生自己去批改几篇同学的文章,让学生个人的思维定势去与别人的思维方式多产生几次心灵的碰撞。
  
  蒋从明,李利青,教师,现居湖南耒阳。

破解学生习作困境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