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这里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教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
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人。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是老师和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发现问题需要独立思考,钻研问题也需要独立思考。另外,独立思考也不是拒绝听取其他人意见,相反,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具备海纳百川的民主胸襟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科学品质。
二.示范榜样
教师应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怀疑的学者型教育者。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生。所以,对学生最好的指导,莫过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课堂上分析作品时,教师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思路清晰条理,方法科学得当,语言准确生动。具体操作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篇作品遵照其逻辑规律,按系统序列分解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分析解决。不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搞清“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的示范,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材,更重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说“授之以欲,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逼问
1.逼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头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都能逐步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问题也越来越多。
2.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在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不少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教师当然不能因此而向学生泼冷水,但也应及时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死海不死》是一篇内容通俗、语言浅显的说明文。我一方面要求学生无中生有的发现问题,而且要求他人提出的问题要有意义、有质量。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用“死海不死”这样的短语作标题?改为死海行不行?
(2)为了说明死海的咸度,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数字,作用是什么?
(3)标题说“不死”,文末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不矛盾吗?
(4)写了一些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说明文?
……
四.平等切磋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而且他们渴望教师解答。但是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继续闪烁,以致燃成思考的火焰。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体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而且是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对于这三类问题,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钻研、切磋,以寻求尽可能准确的答案。对于第一类问题,就可采用“甲问乙答”方式;对于第二类问题,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切磋,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状态,大大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第三类问题,让他们与教师一起讨论思考或研究。学习《爱莲说》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文章开头先说菊,再说牡丹,最后说莲,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这三种花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可是到结尾,却先说菊,接着说莲,最后才说牡丹——这是为什么?”学《背影》时,有学生问道:“当时朱自清已经二十多岁了,回北京读书、乘火车,还要父亲送,并哭哭啼啼的,是不是太娇气了一点?”对学生能够提出这些怪问、偏问,教师不应反感、斥责,而应该欣慰于自己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成功,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讨论,交流认识。
陈金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