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37

[ 彭绍群 文选 ]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彭绍群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
  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篇《童趣》就是明证,它浅显易懂。在教学时,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入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
  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十则》、《<孟子>两章》等,我就先讲一讲与作者有关的故事,讲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则是由学生感兴趣的象棋话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认识“士”这一特殊身份。在导入《口技》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第二集的口技表演。学生很容易被高超的口技表演吸引,在赞叹不已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激发学生诵读兴趣,通过诵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文言文诵读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朗读方式,如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让学生体念“对话朗读”,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通过诵读,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为丰富文言文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背诵的课文越多,文言文的水平也就随之提高得越快。应该让学生尽量多诵读,由一知十,由十知百,从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有更高的兴趣。
  多诵读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育语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因“本”制宜,用全新模式教学。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利用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穿插表演、文言小故事比赛、文言文朗读比赛、我爱文言文讨论会、“畅游两千年,文言伴我行”手抄报比赛、观看成语典故影视作品等。在比一比、议一议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到了初三,还可以让学生来上课,尝尝小老师的滋味。比如《愚公移山》这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鼓励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这样,既受到了“实战”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注重课外阅读实施课外延伸法
  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可分为课外阅读和摘抄引用两种。
  1、课外阅读。如学生学习了《列子》的《愚公移山》,再给学生印发《列子》的另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薛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每个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这些名言佳句,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致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激励他们积累更多的名言佳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理解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自豪感
  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气,穿越古今时空,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可以利用古代刺股悬梁、凿壁偷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后,学生就会发现古文里有“东西”可读,古文里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学古文的兴趣,自觉地学习文言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学贵在教给方法。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意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文言文学法指导可以侧重两点:
  1、指导积累
  有计划的积累,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而且可使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通假字等,让它们分门别类地积累,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回顾旧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指导诵读
  文言文应侧重朗读是毫无疑问的,让学生要有自觉朗读的欲望。指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的形式可多样,可以通读全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和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而乡邻之生/日蹙”等句子,懂得了句子的节奏和停顿对于句意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朗读一些重要的语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也要注意从“趣”字上指导。给学生传授诵读技巧,引导他们走出诵读的迷津。如背诵《陋室铭》可以采用手势画图法,边诵读,边演示:画山,画水,画陋室,……。形象而生动的表演,每个学生都会动心。因此对于文言文的背诵,如果能在理解的前提下,再辅之以巧妙有趣的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兴趣。只有着意挖掘文本的审美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言文的审美情趣。
  
  彭绍群,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