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吕叔湘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活”是提高效果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语文课堂改革真正活化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学的方式活起来。
读
读是语文方面的一个重要能力,读是吸收内化,写是转化为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读向开放的心读转化。读而不思,思而不言,言而不书是造成课堂效率差的重要原因,因此,读课文时应读前带问题,读中作记号,读后找疑难。由于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性读书,从而奠定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思路等基础。
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呼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头脑去工作”。所谓竞赛式就是利用人人都有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课堂竞赛机制,它的特征是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激励进取,张扬个性,反对懈怠的诱因去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机制,使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例如,在学习《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一组能既快又准地找出过年的十项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得到培养。
辩
“辩”是较为理性的思维活动,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高强度训练。“辩”能快速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直觉性、条理性、科学性。例如,在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后,可把学生分成两方进行辩论。正方的辩题是《新时代仍要发扬愚公精神》,反方的辩题是《新时代不再需要愚公精神》,学生就竭尽所能,运用有关知识来展开辩论。我们不在乎学生能讲多少道理,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做
动手做一做,看似安安静静,实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对“换一种方式就有创造”的理解,真切而具体。做一做不但能代替课堂繁琐不清的讲解,而且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更牢固。
演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或进行改编后的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着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运用能力,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增强体验,又触发灵感,使各自的个性得到张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合作改编课本剧,然后在课堂上表演。通过学生这样惟妙惟肖的表演,就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人物个性,这比课堂上反复机械地剖析人物形象要生动得多。
学生参教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教的方法,打破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的陈旧模式,师生互动,亦师亦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小组长作为小老师讲给组员听时,当学生代表走上讲台时全体同学都能认真听讲,小老师也可以提出与之有关的任何问题,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时有旁征博引的新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情绪异常饱满。而教师只以旁听者身份参与,不作结论性发言,这样就会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但当学生议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应当适时走上讲台,趁热打铁作出总结,全班同学自然而然地就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边听边对照,听课效果达到最佳。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尤其是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得以开发和发展,如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意识,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评价创新意识,维护集体荣誉的团结精神等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
王强,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