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70

[ 王红琴 文选 ]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认识

◇ 王红琴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语文教学一次新的革命。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当前,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种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语文教学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政治性,违背了儿童学语文用语文的发展规律,我们现在认识到,语文是母语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从人文角度来说,我们更要关注儿童认识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因此,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的,这样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更具有科学性,凸现了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应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材也进行了多次的更新,但是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教材内容依然偏重、偏旧、偏难,缺乏灵活性和时代感。教师把教材看成是“法宝”,看成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源泉,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忽视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学生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支配下枯燥乏味地学习着,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
  另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违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语文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它的生成就具有模糊性,何必把语文知识掰得那么细那么碎呢。我们知道一个不懂语文知识的人也能正常的交流。因此,不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么多语文知识,更不应该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无所不在,就更不应该用教材去束缚学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把握:1、淡化知识强调整合。2、淡化规定强调开发。3、淡化传授强调感悟。4、淡化训练强调积累。5、淡化理性强调实践。
  三.学习行为的转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不要强加给学生观点,不要统一学生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转变教学行为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
  四.学习方式的运用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具有鲜活的思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应顺应儿童的这种自我需要。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信任,凝聚情感。探究是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实践、是尝试、是体验。探究需要有进取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激励很重要。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让学生感到有兴趣。2、让学生全体参与。3、解放学生活动的空间。4、提供参阅的资料。5、讨论的问题有价值。6、把握正确的导向。7、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8、有效地调控教学时间。9、科学的安排学习小组。10、有组织地交流发言。
  
  王红琴,教师,现居湖北樊城。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