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适时地运用穿插艺术,不仅能增大课堂信息的密度,而且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激起学生心智和情感的浪花,创造出给人以深刻启迪与美感享受的教学意境。
(一)运用穿插创设求知情境。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在教学中,如能依据课文情境营造教学情境,运用穿插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学习《桃花源记》课文前,我先讲述了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背景:痛心于小镇由于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只能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的“湘西世界”。然后引出1500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样一讲,学生们兴味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渴求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在“奇文共欣赏”的心理驱动下,他们急切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二)运用穿插切入教学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点有多种多样,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顺利地推动教学过程的运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氛围,有效地导引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
如教《藤野先生》,写“我”在前往仙台医专途中所提到的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时,时隔多年却记忆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用意。可以穿插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感悟当时“我”在异国的思乡之情;通过“明的遗民”来理解“我”的爱国之情。抓住这样的细节切入,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文章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暗线。当“我”看到同胞因愚昧、麻木而被杀,内心深受震撼,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由“学医救国”而“弃医从文”,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出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突出鲁迅先生“为中华之觉醒而改志”。抓住这样的细节切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运用穿插开启学生心智。阅读教学中赏析词句含义,揭示人物心态,评价现实意义,不能脱离课文,但又不能死守课文,不妨宕开一笔,运用穿插对教学内容或补充、或佐证、或启发、往往能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对象,达到开启学生心智的良好效果。
如学习《论美》一文,可以穿插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中形貌丑陋而品行美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俊友》中外表俊美,靠招摇撞骗而飞黄腾达的下级军官杜洛阿。也可以穿插被誉为“东方美男子”的周恩来总理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世界的事例,来论述美德的重要性。通过比较,提升学生判断美德标准,树立更高的美的价值观。
(四)运用穿插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穿插实现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识别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中,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如教《鼎湖山听泉》,讲到“山中万籁俱寂”,却能听出“许多层次的泉声”时,可以穿插回顾初二时学过的《老山界》里“夜宿山腰”时一段精彩的描写,让学生明白“静”与“声”之间的关系,以及“以声写静”这种写法的妙处。在理解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练笔,事半功倍。
(五)运用穿插实现情感升华。在总结阶段的审美情境中,往往要求感情旋律中理性化色彩更加鲜明,要求包含着更多的对事理的领悟。而精警的引语本身就包含了偏于理性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积淀着理智和思想这些社会观念性的内容。
如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在结束课文时,引语“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送给学生。既让学生领悟孟子的思想核心“仁”的重要性,又可以作为警句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理解更有广度和深度,使情感体验更强烈、更丰富、更深刻。
实践证明,灵活而艺术的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能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积极地去探寻知识,枯燥、乏味的口耳相传的课堂将会变成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朱众希,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