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29

[ 娄淑萍 文选 ]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 娄淑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在塑造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
  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鲁迅先生就是要通过看客的形象,让读者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以此达到他“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二.“看客”心理形成的原因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早在仙台求学时,课间放映了时事片子,讲的是日本和俄国打仗,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给俄国人作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教室里发出了欢呼声。鲁迅先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刻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民族的忧患与人个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站在“立人”的启蒙文学立场上,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
  对于形成看客心理的原因,鲁迅先生也通过其小说,艺术地作出了回答,那就是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一)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
  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自然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封闭环境,自供自养、自给自足的生活,养成了小国寡民的偏狭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房上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要阿Q、祥林嫂的悲剧一天没有落到自己头上,就可以心安理得,并从鉴赏别人的苦难中,得到一点可怜的“快活”和“满足”,目光短浅,使他们不可能自发地团结起来,寻找出路。
  (二)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是形成看客心理的政治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是一部皇权至上的历史。这种皇权、特权对百姓私权的长久压迫,造成老百姓对个体权利的麻木,对皇权和特权的畏惧。他们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外族的侵扰下,从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权利,始终是做奴隶。处在乱世,那是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处在太平盛世,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农民多次举行起义,但由于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这样,就使历代的农民革命总是陷入失败;一次次的造反失败使得他们得出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于是只求做稳奴隶,向自己身受的苦难认命,并对别人的苦难冷眼旁观而麻木不仁。人们在被压迫的地位下“所蕴蓄的怨愤”不是“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直到怨愤已消,“天下也就成为太平的盛世”。欺弱怕强之类的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就是由此产生的。鲁迅挖掘了中国人身上专制主义与奴隶主义劣根性的制度根源和文化根源。
  (三)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
  封建思想的毒害是形成看客心理的又一重要因素。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封建思想道德,渗透到各个阶层,自然会使被统治的人民受到感染,如瘟疫一般蔓延。《呐喊》与《彷徨》中,封建思想是一个整体性和渗透性极其强大的统治思想,它不仅个性化为《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等,而且作为一种统治意识和传统势力,渗透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成为一股无影无形,而又随处可见,以无形之网笼罩在全民族之上的超自然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大批愚昧麻木的看客,使他们不能理解夏瑜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呼喊,使他们认为阿Q坏,不坏何至于被枪毙呢?他们用封建腐朽的思想来批判革命者,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吃,使柳妈们不自觉地做了封建伦常的帮凶,用封建的道德观念和迷信观念,把可怜的祥林嫂推到了连死也不敢死的境地。看客们不仅是封建制度的支持者,而且是统治阶级杀人的参与者。看客把别人的不幸当作热闹,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自己的高人一等。
  可以说,鲁迅对看客的描写,根源于他对旧社会封建势力吃人本质的深刻理解,根源于他对国民性痼疾的清醒认识和改变民族精神的使命感,根源于他强国必先立人,立人必先改变落后国民性的思想倾向。通过对看客的描写,强烈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封建思想所作的整体性的批判与否定,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出时代特征,批判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三.“看客”的审美价值
  看客这一边缘形象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除了鲁迅先生站在启蒙文学的立场上,改良不幸的人生和社会,揭露病苦和劣根性,还在于他运用以喜审悲的多元创作手法唤起了读者痛苦的、辛酸的笑声。
  在《阿Q正传》中,小说展示了一幕幕喜剧——阿Q及未庄人种种可笑的行为,尤其是阿Q临刑前的游街示众,更是将这喜剧性推向高潮。当我们被小说中的喜剧性场面引的发笑的同时,又总有一种无情的力量把这笑变成了含泪的笑。喜剧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性。鲁迅先生通过看客形象的塑造,以丑审美,通过对丑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美的呼唤。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交融,也正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先生借助他的小说,勾勒了一大批浑浑噩噩、不辨是非、麻木不仁的看客和闲人,从而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了愚弱的国民性和他对国民不觉悟状态的焦虑。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上的风云变幻,经济上的天翻地覆,在我们正昂首行进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毋庸讳言,由于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看客意识和看客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影响着时代的脚步。因此,研究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现象,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鲁迅全集》 新疆人民出版社 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
  2.《鲁迅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朱晓进 唐纪如主编
  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温儒敏 赵祖谟主编
  4.《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
  
  娄淑萍,江苏邳州市电视大学教师。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