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42

[ 张 斌 文选 ]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 张 斌

  一.学习重点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二.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学生小声跟录音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明了大意。
  (二)师生互动
  1.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这十则语录分别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你对文中的词语和内容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我们进行探讨。
  学生进入问题状态,边看课文边思考,进行问题准备。
  2.学生提问: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引导。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课文所选十则夫子之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为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明确:
  全篇有一个中心话题:学习。十则语录分别从方法、态度以及应具备的道德修养等角度来谈的。
  话题二:在结构和语言上与以前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
  结构是语录体。语言特别凝练朴实,用词精当,含义深刻。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排列是随意的吗?
  明确:
  《论语》是用语录体的形式进行归类整理,构成了孔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而本文是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排的,即先总的论述学习方法和态度,再论述学习方法的具体表现以及应具备的态度,最后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四则是转折过渡,第八则是对五——七则的归纳,第九则、第十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深化、总结和强调。层层深入,递进深化。编者编排的目的告诉我们:用功(学习方法)是表面形式,用心(学习态度)才是内在动力,用功与用心要结合,才能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话题二:文中有些文字如“女”注释为同“汝”,字典、词典也没有这个音和这个意,我们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汉字在不断演化的结果。课文中的“说”(yue)等都是这样,我们要识记、积累,今后学习文言文还会遇到。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论语十则》的中心是谈学习,但每则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第一则是谈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第二则是谈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则是谈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第四则是谈对学习的求实态度;第五则是谈求学的态度(勤学好问);第六则是孔子自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教学态度;第七则是谈学无常师;第八则谈学习的三层次(学习、爱学、乐学);第九则是谈珍惜时光;第十则是谈实践的重要性。
  话题二:十则语录都是谈的学习。到底学习与哪些问题有关?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明确:
  (1)学与习的关系:“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可以做老师。
  (2)学与思的关系:二者结合,缺一不可。否则,则罔则殆。
  (3)学与问的关系:既要学也要问,不仅要问比自己知识才能高的人,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求问,并称赞孔文子为榜样。
  (4)学与行的关系:二者并重。学得的知识按时完成,加以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话题三:文中有哪些词汇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里?有哪些是我们作为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明确:
  成语: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名言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等。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课文在编录与学习的有关的问题时,编者在主观意图上强调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意义?
  教师:文中是从对待学习方法的表面现象到支持这种做法应有的心理态度(内在动力)以及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自己是否学到了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学生:略
  话题二:孔子的话,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应从哪些角度去探究句式、体察语言,读出怎样的节奏,才能读出语感,有所领悟。
  学生:略
  教师:从修辞的角度看,第一则由三个反问组成排比,节奏感强,富有气势,语言强烈;
  从内容角度看:第五则一问一答;
  从语气角度看:第六则怅然慨叹,语调深沉,语气强烈;
  从句型角度看:第七则因果关系,语调平稳,语气舒缓。
  读法:
  例: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认为孔子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哪些对你仍有借鉴作用?
  学生:略
  链接二: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认为还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今天的学习更有利?
  学生:略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何感受?
  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解说文中的有关内容。
  
  张斌,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