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7

[ 车庆欣 文选 ]   

“以”表目的和结果的用法辨析

◇ 车庆欣

  “以”这个文言虚词是个高频使用的词,仅2009年全国高考,9套试卷考虚词,就有6套考了“以”这个虚词,居考频之首,次之的是“而”。在6套试卷中,“以”作为连词,表目的的用法,就考了3次。有时,表目的、表结果不好区分,我们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辨析。
  (1)用问答法辨析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可译为“而”“来”;表结果时,可译为“以致”。
  这说明“以”表目的、表结果时,前后连接的都是动作、行为,只是表示的意义有一定的区别,那么我们就可以试着用提问的方式加以辨别。
  先看两个句子:(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句(1),可以针对“以”前面的动作、行为提问,“‘作《师说》’干什么?”,看“以”后面的动作、行为,能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回答出前面所提出的问题,那这个“以”就是表目的关系。这样,用“以”后面部分的内容回答,答话可以是这样的“来赠给他”,这样前面的“问”与后面的“答”正好相合,并且将“以”译为“来”,可以断定,这个“以”是表目的关系。
  句(2),如果用上述问答法,“问”与“答”不相合,可以断定,句(2)的“以”不是表目的关系。可以用另一种问答方式来确定它的用法:可以针对“以”前面的动作、行为提问,“‘日削月割’的结果怎么样?”,用“以”后面的内容来回答,“结果‘趋于灭亡’”,这样前面的“问”与后面的“答”正好相合,可以判断这个“以”是表结果。
  (2)用代入法辨析
  因为“以”表目的时,可译为“而”“来”,表结果时,可译为“以致”,所以我们就可以将“来”或“以致”代入原文翻译,如果翻译通顺,文意合理,那么就可以确定其用法。
  如上面的例子,句(1)可以用代入法翻译为“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翻译后文句通顺,句意合理,可以断定,其“以”,表目的。句(2)可以用代入法翻译为“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于走向灭亡”,翻译后文句通顺,句意合理,可以断定,其“以”,表结果。
  
  车庆欣,教师,现居河北承德。

“以”表目的和结果的用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