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81

  

阅读教学方法例谈

◇ 徐道生 胡顺才

  我们许多老师在上阅读课时,对课文的研读不到位,对文本的“美点”“难点”没有独特的体验,这样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不可能凸现课文的“美点”和“难点”,也不可能灵活自如地解决好学生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教师应怎样研读文本呢?我们的体验是:撇开一切解读课文的资料,先认真研读课文,发现其“美点”,“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意图,再根据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设计导读问题,然后参考《教师用书》等资料设计教案。下面就几篇课文的难点剖析与突破作简要介绍。
  人教版九下语文课文余光中的《乡愁》,其最后一节的诗句是: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一节诗将前面三节所抒写的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园之思,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因此这节诗是全诗抒情的高潮和“美点”之所在。但台湾海峡水深能行大潜艇,明明海水是“深深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浅浅的”?这的确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个问题《教师用书》没有涉及,当然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教学中应不应提出来研讨?我们认为,既然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就不应回避,若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有“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喜悦,学生就会增添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兴趣。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我们又设置了铺垫性的问题:(1)哪些人希望台湾海峡成为“深深的”鸿沟?哪些人希望这海峡是“浅浅的”?(2)诗人的笔下,台湾海峡是“浅浅的”,“浅浅的”与前面哪些词语相呼应?这些词语反衬了____________。在补充介绍1972年两岸关系的状况,以及余光中的生平后,通过研讨,学生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明确了:诗人认为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台湾海峡不应当成为两岸同胞友好往来的鸿沟。在诗人心目中,在所有爱国的炎黄子孙心里,这海峡应当是“浅浅的”。“浅浅的”与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一脉相承,反衬了诗人思乡的情感之“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切”!这个凸现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成了整节课的高潮和亮点。
  又如,教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很多教师都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第一次”的体验,再讨论哪些“第一次”不能尝试。我们认为,关于“第一次”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当让学生明确:(1)“第一次”不仅有好坏之分,也有价值大小之分。(2)要使自己的“第一次”具有“创新”“创造”的价值,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对问题(1)的讨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城里的中学生‘第一次’到乡村果园去摘苹果”与“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他是世界上“第一次”从这种现象想到“万有引力”问题的人。这两个“第一次”,哪一个更有价值?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我们经历的许多“第一次”都是模仿、学习,而真正有价值的“第一次”是创新、创造、发明。为了解决好第(2)个问题我们设计给学生讲一个美国商人的故事:一个美国人,劳碌半生,却还只是小有积蓄。一天,他知道了他家乡的荒山适宜苹果树生长,且土地很便宜,于是他筹集资金,买荒山,租荒地,建起了大面积的苹果园,由于他是这方圆百里的“第一次”,因而赚了大钱。后来,当家乡人都去建果园时,他却卖掉了果园,专门经营果箱厂,结果他又赚了大把的钱。再后来,他的家乡修了铁路,修路用石料把两座山开凿成了“十里峭壁”。这石壁离火车站很近,于是他又很廉价地买下了这两座山,将这十里峭壁出租给“可口可乐”等大公司做广告。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使他成了美国著名的富豪。结合牛顿以及这位美国商人的创新品质的分析,学生自然明白了:有丰富的知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锐意进取,是创新创造的必备条件。这两个问题的研讨,加深了课文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使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深钻文本,才能高屋建瓴、生动活泼地指导学生主动地高效地阅读。
  
  徐道生,胡顺才,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阅读教学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