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虽无定法,但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中终有一个最适合某篇课文、某堂课的教学。我们要努力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能否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法,取决于教者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笔者拟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的景色,表现了百草园给童年鲁迅带来的无限乐趣。语言准确、传神,描写井井有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我将本段的教学目标定为:(一)通过阅读联想体会百草园中动植物给童年鲁迅带来的无穷乐趣,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二)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三)学习井然有序地写景状物的方法。(四)能背诵并默写这段文字。
课堂教学设计为:(一)指名(或集体朗读)第二段,初步感知所写内容及作者感情。(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本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2)从整体上看作者用怎样的句式把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句式对表达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3)本段文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体会。(4)指导背诵。在指导背诵的过程中明确作者写景状物的顺序。
按照这一个设计我在所教的两个班中的其中一个班实施教学,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感觉,课堂教学步骤清楚、平稳,但课堂气氛显得平淡,缺少生气,学生热情不足,效果不够明显。在第二个班教学之前我对教学思路作了以下调整。
教学本段前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现在能不能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将本段文字背下来?大多数学生听后张大嘴巴,一脸惊讶,表示不太可能。接着我说只要按照我的办法去做每个人都能。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热情高涨。于是,第一步,我要求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忆本段文字写了哪些动植物,看谁记忆力好。学生读过课文后争着发言,其他学生抢着补充,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我在黑板上快速按学生所说的顺序依次板书语段中所写的动植物名称。接着第二步,我说,请同学们再将课文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不是按照我们所说的顺序写的,如果不是,他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同学们很快梳理出本段描写的顺序:从地面到树上,再到地面;由植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植物;由春季到夏季,再到秋季。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我又将黑板上的板书调整了一下,并让学生浏览板书后,闭上眼睛在心里回顾一遍,以加深印象。然后第三步,我让学生再次将本段快速读一遍合上书,要求告诉我这些动植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说出主要的修饰语,看谁说得准。学生又一个个纷纷争着表现自己,我将相关词语一一对应地板书在所描写的事物前,并让学生在心理默念一遍。第四步,要求说出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并体会这个句式的好处,看谁明白得快。第五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作者对这些景物怀着什么感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相关语句读一读加以体会,看谁理解得深。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加深了印象,较好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在看着板书的条件下学生试着背了一遍,然后又让学生不看板书背了一遍。随着本段教学的结束,全班学生基本比较流利地将本段文字背了下来。
本堂课围绕目标,由浅入深,以竞赛的形式,通过理一理,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方式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在竞赛中进行的,学生始终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充满生机,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以较好地实现。其实本堂课与另一个班的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作了一些调整,但比起上一节课,效果明显好得多。我想,造成两节课效果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彰显的程度不同,第二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是人性化的教育。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学的方面来看,指的是学生进人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从教的方面来看,实质上是在教学活动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热情的方式方法很多,而精心设计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巧妙的预设疑问,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由此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教师手中如果有了精心设计的“激起千层之浪”之“石”,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积极的竞争意识,就能把课堂教学带入高潮迭起的境界,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采用竞赛的方式无疑是激发他们热情的较好办法,另外教学目标需要整合,在几个教学目标中我们应以一个为主,或以一个为中心,采用突破一点以及其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整体感强,并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七根火柴》,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是无名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语文教学中我们善于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努力将兴趣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促使教学过程优化,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理想的课堂效益,在每一堂课教学之前,作为教者必须深入研究,努力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田国瑞,教师,现居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