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06

[ 史清妹 文选 ]   

我的作文教学观

◇ 史清妹

  每年的高考阅卷后,评卷老师总是感叹学生作文模式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甚至有人惊呼考场作文是现代八股文。学生作文模式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上过分强调结构模式、选材范围、文体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敢再表露真情实感,作文成了假话连篇。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把真情坦率表达。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我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所说的“我手写我心”的观点,运用到中学作文教学中就是要写出自己,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见阶段目标7——9年级有关写作之第2条)
  可在初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中,我们许多老师却不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而是“为中考而写作”,因为初中要中考,所以平时的作文教学就要围绕着中考这根指挥棒转。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在文中“不见自己”,更可怕的是,恐怕做人也将会“失去自己”,果真如此,还谈什么作文的“人文性”?还谈什么“人的发展”?因为“文如其人”。如此说来,这样的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恶莫大焉”!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考虑应试,要讲究技巧,要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行文表达、语言修饰等环节上给学生权衡得失,指点迷津,但是所有的形式都应该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此所谓“文以载道”。其实,好的文章,讲究的绝对不是表达形式上的漂亮,而应该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就是要在内容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文之有道”。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用一句古诗来表达,就叫“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颜色”,即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这里的“清气”,即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之中,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请看这首小诗,题目叫《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这是怎样的一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意蕴深刻的哲理,更没有新颖的表达形式,但简单凝练,朴实中包含着多么感人的真情!我在给学生朗读时,是噙满了泪水的,也有不少同学在不断的唏嘘。原因何在?就因为她虽没有华丽的“颜色”,却具有四溢的“清香”!难道不是吗?这就叫做写出了自己。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所以,我坚持认为,作为初中作文教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写出自己。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呢?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做好两点工作:
  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尊重思想,就是不要在思想上禁锢学生。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而不同于众人的思维活动,无论对错,都是一种思想,都是黑格尔说的“这一个”,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的思想,应该是天生活跃的,特别是青少年,就像天空中的鸟儿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又像草原上的奔马可以随心所欲的驰骋,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一篇文章之前,如果老师反复的交代学生要必须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高尚纯洁的情操,展现美好的心灵,揭露丑恶的观念,要讲团结友爱、大公无私、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等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开始写作,我不知道,这时学生写出来的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不是他自己的思想。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让学生在作文里去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为什么就害怕学生在文中表达出我们认为不好的主题思想?诚然,初中学生的思想是很不成熟的,甚至是很幼稚,很可能在我们眼里是很错误的,但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在作文中摆脱老师观念的束缚,摆脱书本教条的桎梏,力求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富有鲜活个性的真诚之文,这也是为文立人的起码要求。《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言其志”,直到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都是在说文章要“诚”字贯之,我手写我心,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也是一条返朴归真的作文之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规定的主题思想,那么就是纵容学生毫无热情的说假话,挖空心思的拼凑“美好”的思想,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服从于现有的“精神套路”,成为“人形鹦鹉”,这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背道而驰,怎么可以呢?
  举例来说吧:我们在很多文章里看到对那位陕北牧羊少年思想的批判,说他不该这样想:牧羊为了赚钱——赚钱为了娶妻——娶妻为了生子——生子为了再牧羊。如果我们的初中生在作文中写出了这样的内容,表达出这样的思想来,到底有什么不好?你一定要说他怎么怎么落后,怎么怎么小农思想,我倒特别喜欢这样“落后”的“小农思想”,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真实的原始的思想,没有半点虚伪,更何况这种思想还正是在诠释着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有什么不好?
  再举一例来说。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给学生智慧、诚信、健康、金钱和美貌五个行囊,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如果我们的老师来指导,恐怕只能选诚信,因为这样的选择才符合“正确”、“高尚”、“美好”的主题思想。其实难道选别的就一定不行吗?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才显得丰富多彩,思想本来就是自由的,为什么要用一些条条框框去限制呢?思想都一致,哪来诸子百家?思想都一致,哪来三大教会?我们这个民族,还不就是因为太要求思想一致而缺少思想家吗?
  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文中写出自己。学生在作文时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做到有一个明确健康的主题就行了,毋须追求深刻多意。“主题明确”,就是指文章内容要集中,不要分散枝蔓;“主题健康”则是宽泛的概念,它不一定要有道德训诫意义,或写“自由、快乐、生命”,或写“共处、互助、和谐”或写“同情、怜悯、仁慈”、或写“体恤、亲和、善良”等等。初中学生的思想较浅,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不够强,所以不要力求什么深刻或多义的主题,只要想到什么写什么,想表达什么思想就表达什么思想就行了。
  二.要呵护学生的真情
  呵护真情,就是不要去压抑学生的真实感情。老师给学生指导作文,总是要学生理性作文,要求他们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但实际上,初中生的脑子里有的是情感的贮备,却很少有理性的浸润,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关注的主要是情感的倾吐、宣泄,而不会去顾及理性的印证和诠释,这就决定了作文表达的真诚与否。我认为,作文是情感的再现和倾诉,它不应被理性淹没,真诚的表达情感也正是作文的价值所在,如果老师一定要用理性压抑学生真实感情,以情感曲从理性,重理轻情,就必定会出现作文的虚伪、斧凿、空洞、乏味等一连串的弊端。反过来,如果能让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很可能随时都能够创造出佳作美文。
  我们都是从少年时期过来的,我们当然知道,初中时期正是人生情感最丰富的时期:渴求理解的期盼,被人误解的惆怅,恶作剧后的得意,遭人作弄的愤懑,被人接纳的愉悦,偷偷暗恋的苦恼,心灵的冲撞,矛盾的纠缠等等等等,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有情感波澜在起伏,每一时刻都有感情浪花在飞溅,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允许他(她)们表达出来、鼓励他(她)们表达出来。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写“早恋”?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在文中骂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暴露自己的“阴暗面”?他们说说作业多的苦恼,说说顽皮的同学,说说可爱的异性,说说漂亮的老师,甚至说说自己的偷窃、打架、上网谈情和玩游戏,都是真情的表达,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呵护,千万不要打击他们,叫他们这个可以写,那个不可以写,否则,学生的作文就会真情没有了,实感不见了,只能异化为从众的咏叹和虚假的歌颂,人的本质也会蜕变为说假话、抒假情的矫揉造作,人格会扭曲!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叫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世界惟有真情最可贵,只有真情的流露,才是美的显现,无论它是一股愁绪,还是满腔忧愤;也无论它是短暂的苦恼,还是长久的快乐,都值得我们去呵护,呵护真情,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也才能“叫人学真”,“学做真人”!
  我们如果做好以上两点工作,学生的作文必能写出“我心”来,学生也必能写出作文的兴趣来,因为他们没有桎梏,可以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畅抒感情,这样不但在写作时有了自己的尊严,而且在写作中也必能带给我们无数的“哈姆雷特”!
  
  史清妹,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我的作文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