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优质课验收过程中,我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误区,非语文的语文课大肆上演。比如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思品课、拓展课等。这些课目标缺失,方向不明,效率低下。面对如此现状,我做了深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首要的是弹奏好有效教学设计三部曲。
一.把准目标,定准基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体说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二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是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许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任务,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实用。有的目标多、杂、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面面俱到,主要目标不清楚,实际操作效果差,学生不知学什么,哪一个也学不精;有的目标是教参上的,不切合学生实际,难以较好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余映潮老师教《济南的冬天》就设计一个目标:学习品析语言,然后设计三个层次的品读活动,让学生在多层次的品读中达到对文本的理解,掌握品析方法。这样的目标精炼、准确、集中、实用,可以集中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精选内容,有效执教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课标说: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应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深入“对话”,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余映潮老师教学《故乡》一课只精选课文一个片段教学。即选取描写、表现中年闰土的那一部分。课堂设计三个目标,也是三个板块,也是学习小说阅读的三步法:一是了解内容,进行总分式概括。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写中年闰土的这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概括这一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写了中年闰土什么?表现了什么?写了他几个方面的苦?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段概括,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有个比较粗略的了解。二是妙点揣摩,多角度品析。教师先讲析什么叫妙点揣摩?然后指导怎么揣摩?方法是多角度品析。可以用这四句话中的任何一句表述: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三是评说人物,进行分层次表述。怎样认识闰土这个人物?分步进行评说。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围绕训练目标,精选有用的内容进行训练,学生不仅深刻解读了《故乡》课文本身的内容,而且学会了一种小说阅读的方法。
三.优化过程,升华实效
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老师们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思路的意识比较淡薄。教学模式普遍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琐碎,讲析过多,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教学,使课堂缺少节奏。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刻板而失去生机。只有打破常规流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看云识天气》,一般会按照说明文的要求进行分析,通过列图表,找出什么云能看出什么天气。如果我们能抓住“看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揭示云特征的句子,然后读、品、思,最后归纳出: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肯定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效果好。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变革,我们要把准语文教学设计三部曲的基调,这样才能弹奏出优美有效的曲子!
任艳普,教师,现居河南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