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应用文教学,忽视应用写作的实用性。教师一般都是先讲概念、特点、作用、结构、要求,再讲例文结构格式和写作训练。这种线型授课思路,单向化、机械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愈多,学生学得愈无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所需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大胆进行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知识习得→瑕疵文案分析→情境写作→文章修改”的四阶段教学新模式。现以经济管理专业的“合同”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知识习得,“化枯为趣”。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大约有40多亿份,法院受理的合同纠纷约300万件。许多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员,既要办事能力强,更要会写经济文书。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会合同写作势在必行。
学起与于趣,趣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个不断激趣、存疑、解疑的过程。激趣使学生能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存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解疑使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欢乐,增添学习的信心,并对新问题产生新的兴趣。掌握合同基本理论,是学好合同写作的前提。“知识习得”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合同概念、类型、原则等基本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新颖的案例。这种以具象渗透,代替理论灌输的知识习得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瑕疵文案分析,“化错强正”。贯穿于合同教学始终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主体。在学生“习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瑕疵文案”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帮助其掌握写作要领非常重要。例如教师给市场营销专业讲授《购销合同》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份《药品买卖合同》的瑕疵文案(1.买方向卖方购买太平洋牌阿莫西林胶囊5万盒,单价20元,合计人民币金额壹佰万元。2.买方在2009年5月1日前交货。3.卖方提供的药品必须按照部颁标准进行包装。4.买方收到货后,于三天内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向卖方付清全部价款)。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指出合同错误所在。最后让学生走上讲台,对瑕疵文进行大胆点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境,“化虚为实”。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教学就不是简单地传递和复制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提供一定的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与此观点相适应,高职合同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色,创计情境,让学生模拟写作,才能缩短“学习与就业”的距离,弥补学生体验缺失,彰显高职教学特色。例如在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购销合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设置商务谈判情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分别扮演“甲方、乙方”,就某一购销活动中所涉及的药品数量、质量、价格等诸多问题进行谈判,并根据双方谈判结果起草一份药品购销合同。
四、文章修改,“化生为师”。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是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会学生修改文章是合同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担当教师,按照《文章修改符号及其用法》和合同的写作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在角色互换中,使学生置身于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逐步构建了“自内而外”经验体系。
衡量合同教学质量,关键要看学生经过学习是否能够写出规范的合同。合同四阶段模块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又自成体系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4学时内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更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有所用,用有所学”。
蒋红梅,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