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潘·华伦(1905--1989)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作家,其小说《国王的人马》可称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发表于1946年,不仅为他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他是继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
《国王的人马》因其丰富的内容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小说之一。读者可以在书中的字里行间看到精彩而广阔的内容——从政治到宗教,从社会学到哲学;从中可以发现广阔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部小说的复杂性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有的学者评论它是一部宗教小说,还有的评论它是一部政治小说,哲学小说,历史小说,伦理小说等等。华伦在接受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访问时说:“斯塔克不是很有趣,小说是关于杰克的故事,那是我所喜欢的。”(Cronin and Siegell 86)他本人也认为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应该是杰克,而且书中所有的人都通过杰克联系起来。华伦认为他正是通过杰克等人的故事探索更为深刻的问题。他说,“人需要发现自我,需要在生存这张巨大而不断变化的图表上找到自己。”(陶洁,6)杰克等人的故事就是寻找自我的故事。而杰克寻找自我的三个阶段正好符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原型英雄的追寻之旅,即“隔离-成长(或变形)-回归”的追寻模式。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运用卡尔·荣格(Carl Jung)和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的理论来阐释小说《国王的人马》中的神话结构。
小说主人公杰克·伯登寻求自我的第一阶段——分离。出生于南方富有家庭的杰克厌倦了原来的生活,他无法与周围的人和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他厌恶母亲频繁地更换丈夫,憎恨父亲抛弃他们母子离家出走,又不能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友走到一起,因此他试图逃避自己的过去和传统,这就导致了他和原来世界的隔离,促使他接受了冒险的召唤,开始了他的人生之旅。华伦认为“分离”即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分离,这是人获得自我认识所必须经历的第一阶段,同时分离也是华伦及其他南方作家共同的经历,面对工业化对南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入侵,他们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逃离故土,开始了他们对南方身份的寻求。
杰克寻求自我的第二阶段——成长,即内心对自我的寻求。在这一阶段杰克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痛苦的经历:父亲的去世,好友亚当和威利的死亡,女友投入别人的怀抱。同时,在许多人的帮助下,这些事件促使他获得了知识和真理,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转变为一个能够接受自己过去,愿意承担责任的新的自我。努力寻求自我身份,只有通过痛苦的经历,人才能获得知识和真理,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这也是华伦理解的人获得自我认识所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以华伦为代表的这些南方作家也经历了远离南方故土的痛苦的精神历程,最终他们认识到不可能逃离他们的过去和他们的南方身份。
杰克寻求自我的第三阶段——回归。在这一阶段,杰克愿意带着他所获得的知识和真理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为他周围的人服务。作为一个眷恋故土的南方作家,华伦认为人的回归是非常必要的。回归也是华伦认为的人要获得自我认识所必须经历的第三阶段,即人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回归社会。对于华伦和他的同时代人来说,他们已经历了多年分离的孤独,仍然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华伦认为他们回归到自己的故土是必要的。
根据上述分析,《国王的人马》中杰克寻找自我的旅程,遵循原型英雄追寻之旅的模式,这一模式也反映了华伦的自我哲学观。对于华伦来说,寻找自我是涉及具有道德高度的人的责任、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及作用的问题;而且自我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拥有过去和将来。这是他在《民主和诗》中对自我定义的严格概括。通过对小说《国王的人马》中的主人公杰克·伯登寻找自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主人公寻找自我的旅程遵循原型英雄追寻之旅的结构,符合坎贝尔的“隔离-成长-回归”的模式。通过对杰克寻求自我的原型结构的解读,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华伦的自我哲学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以华伦为代表的美国南方人寻求自我身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吴秀珍,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