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撩拨起对语文的好感,鼓舞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整个学习阶段保持,巩固,发展下去,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浅见。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思想情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我在上沈复的《童趣》时,想到初一学生对自己即将逝去的童年玩耍趣事有着深刻印象,对生活有着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兴趣切入点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沉浸在《童年》一歌的音乐背景中,再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自己记忆中的趣事用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再来学习课文,通过阅读,领悟“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幅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充满丰富想象力,天真烂漫的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本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二.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去做。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无疑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只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其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所以,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进行七年级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时,提前两周我就布置了活动内容,下发了活动方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方搜集资料,如精彩广告语、宣传语,经典短信、店名、对联等等,并对自己搜集的内容进行评析,从哪些方面进行点评,学案上都作了具体提示,同时告知学生要选出一个最佳活动小组,一个“个人桂冠奖”。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纷纷活动起来,课间时间经常会看到学生相互交流的身影。许多孩子时不时将搜集的内容拿给我看,并讲述自己街头巷尾搜集的经历及体会,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两周后,经过抽签,各小组抽取了各自的任务,根据内容的不同,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精美的名字,有缤纷短信组、五花八门广告组、精彩店名组、对联集锦组、错别字门诊等等,真是别出心裁。课堂展示过程中,同学们争先恐后,把搜集的内容工整地写在各自的白板上,各组代表语言流畅、态度大方,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其他同学积极点评,场面那是相当热烈。这一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对联集锦小组除了搜集了许多经典对联外,还原创了一副精彩的对联,上联是“课程改革,一中旧貌换新颜”,下联是“群英荟萃,五班百舸占鳌头”,横批“招来一个,教好一个”。说实话,孩子们出色的表现,是我始料未及的,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特别期待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坚定了我对课程改革的信心。
还有,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编排短剧即兴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到任务后,各小组争着到前面表演,参演的孩子们个个认真,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情、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由于时间有限,下课铃声响起时只有两组同学表演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一个劲地央求我,要求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的热情、期待表达的欲望,着实让我感动。就这样,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古文生涩的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很好地解决了。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生活在新时代的当代中学生,有思想,有活力,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强,渴望表现。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不敢放手,不敢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做事,不相信他们的能力,致使天长日久,孩子们的美好天性被扼杀,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必须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利用好学案、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好导学案,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课前不要求学生做深度预习,一是不相信学生能预习出什么名堂,二是惟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搞什么“花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尽显教师“风采”,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是围着教师“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采地喊着“对、是、会”,任由着老师牵着鼻子走。在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最终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针对这一点,课改过程中我们同年组的几位老师,先是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难易得当的学案。在学案中,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每天布置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这样,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边读书边思考,然后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学案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同时,学案还要求学生自己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给字词注音、释义,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包括一些关键性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这样,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堂的前十分钟左右,各小组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进而解决各自发现的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解决。这样,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只需在适当时机再次点拨。
在学习《荷叶母亲》一课,文中有句话是:“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其中“菡萏”一词在书下有注释,是“荷花”的意思,但一名女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菡萏一词在文中不应该是荷花的意思,应该解释为含苞待放的样子,这样才符合文意。”听了她的话,我很震惊,这就是当代中学生,他们大胆得竟然对课本提出质疑,而且分析得合情合理。我当即表扬了她:“你很大胆,很细心,敢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说实话,老师都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你讲得很有道理,你真的很棒!”同学们纷纷为她鼓掌。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
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我们要“扶学生上路”。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读不懂什么,更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要着急,这就如同小孩走路一样,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总怕孩子摔,总是抱在怀里,那孩子也就永远不会走路。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利用好学案,采用“先学后导”的方式,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尝试着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赵信梅,教师,现居江苏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