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74

[ 张玉清 文选 ]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 张玉清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参加新课改的语文老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昂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默写“课外古诗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静夜》)、古诗文背诵比赛,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蚊子和狮子》),其中《蚊子和狮子》获全县二等奖。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在讲《桃花源记》时用时空穿越法,首先我以记者的身份,穿越时空来到几千年前的桃花村,学生就是村民,我以采访的形式展开新课,采访的问题是1、这里生活环境怎样?2、你们在这里生活了多长时间?3、你们的劳动成果怎样安排?4、你们这里有战争吗?学生依据问题基本了解了课文大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亮点就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三.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和完成的,中学语文所选编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有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教师是把教材情感转化为学生情感的纽带。教师要把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就需要自己融入作者的情感中,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再辅之以良好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受到感染。如讲《变色龙》,老师可通过言语、表情、生动模仿人物的语气神态,让学生深刻了解“变色龙”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氛围中也变成“活的”“真的”,教学也收到良好效果。
  四.因材施教、转化差生
  普及教育以来,由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导致新生在智力、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所有学生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实行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每个学生的因素都得到开发。教育家爱默尔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尊重学生。”差生因学习差容易产生自卑感,学习情绪低落。如果在受到冷遇,其心理受到的压抑将更大。为此我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只有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心态,心理才得到平衡,才能具有正常的智力。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百草园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我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先让学习好的学生找出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接着让中等学生划出把景物关联起来的概述性词语,再让差生找出描述性词语,并说说其妙处。然后将学生回答的要点整理成板书,最后让学生复述、讨论,明确作者具体生动描写百草园的风景画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热爱自由生活的强烈感情。分层次教学对我来说开始尝试不久,只要不断进取,勇于探索,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的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张玉清,教师,现居青海门源。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