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55

[ 吕飞斐 文选 ]   

语文课堂因情感参与而靓丽

◇ 吕飞斐

  孔老夫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即通过情境的最佳设置与模拟,学生“情动而辞发”,在情感体验的催化中挖掘文本的内涵,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开发潜能、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苍白,就是只“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情感元素的投入,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上成了连鲁迅也深恶痛绝的“秩秩斯干,悠悠南山”,味同嚼蜡,学生难免倒胃。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靓起来呢?
  一.美妙的音乐,引人入胜
  音乐具有很浓的情绪色彩,不同旋律的音乐,用不同乐器的演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强化记忆。
  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先播放由陈则钊吉他演奏的《阳春白雪》,乐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冰雪融化,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以激起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爱大自然的精神气质。
  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当刘欢的《好汉歌》唱响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豪杰之中,特别是听到“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许多学生紧握拳头,梁山好汉那见义勇为、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曲母爱的颂歌。作者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就选用朱晓琳原唱的《妈妈的吻》来导入。特别是“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一句,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爱母亲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以形象见长,而音乐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点对口的音乐,为进入文本作情感铺垫,大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象的图片,如临其境
  某心理学家指出:“情境的相似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创设相似的情境,主要表现为利用课文插图、自制图片和出示相关视频等。《孤独之旅》中的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经受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而如今的学生很难理解杜小康的状况,这时,借助课文中的插图: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孤独的小船,瘦小的鸭子,坐在船尾发呆的主人公……就把杜小康的孤独、痛苦、无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名句,为了加深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勾画此意境。尽管画面不很美观,可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大漠气势的雄浑开阔却展现在了课堂。《孔乙己》一文主要描写孔乙己两次到店喝酒的情景。第一次喝酒,文中有插图;第二次喝酒,却没有插图。我就打开《孔乙己》结尾部分的视频:掌柜取笑,旁人说笑,孔乙己身穿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背着草绳,用手慢慢“走”去了……活生生地展示了一幅晚清世风图——科举制度的罪恶,麻木冷漠的国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催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文本的理解。
  三.精彩的表演,切身体验
  “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精彩的表演活动,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把学生带进课文意境,以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调动其艺术想象力。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完全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想象丰富、自我表现欲强、在活动中感受理解快等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好学”、“乐学”。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主要表现鲍西娅用智慧战胜了夏洛克的邪恶。为了理解课文主题,我把它编成了课本剧,选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分别饰演鲍西娅、夏洛克、安东尼奥等。先让其揣摩饰演人物的语言特点,简单排练一下,就进入了角色。鲍西娅的聪敏机智,夏洛克的贪婪凶残,在表演中得到直观的诠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表演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的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故事性为“表演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四.通俗的故事,情境感染
  故事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通俗性、情节性、情感性和哲理性。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尤其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年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几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可以把学生引导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更深刻地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等。
  八年级下册有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母爱的小故事,或者自己与母亲的亲身经历。该活动分三个方面阐述母爱。
  在“道不尽的母爱”时,某学生讲了一个电视上看到的《母亲捐肾》的故事,许多学生听了后潸然泪下,为无私的母爱而感动。在“多角度看母爱”时,有人讲了长颈鹿妈妈为了孩子能迅速站立,免遭猛兽杀戮,不惜粗暴地将小鹿一次次踢倒;有人讲了天下雨了,鸡妈妈把小鸡呼唤到一起,张开翅膀遮住小鸡,免遭雨水侵袭的情景……学生明白了母爱有多种方式。在“报得三春晖”时,教师事先提问:浓浓的母爱真的能够回报吗?再讲《七斤肉》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从小没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可是,他对母亲说:“您养我二十年,我也养您二十年,咱们谁也不欠谁了!”母亲气不过,前去告官,此官不算糊涂,证实他出生时为七斤,就对她儿子说:“从你身上割下七斤肉,还给母亲,这才算两清了。”此人茅塞顿开,答应为母亲养老送终。通过故事,学生明白:天地宽大,母爱无涯,“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五.真切的体验,触发情感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心悟之。”就是说,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真切的体验,才能深刻领悟。
  有位老师在教学《再塑生命》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和嘴巴,并用食指塞紧两只耳朵,静坐一分钟。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大家纷纷说难受。怎样难受?——周围一片寂静,眼前一团漆黑,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痛苦极了!假如,人的一生都在这样的情景中度过,那将会怎样?——痛苦、绝望、一事无成、很快就会死去……就是无人说出有可能成名成家。于是,老师板书课题:《再塑生命》;作者:海伦·凯勒。然后让学生看课文注解。当得知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凯勒,竟成了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时,学生无不惊叹、称奇:一个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她的成功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啊!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生命多么幸福!珍惜美好的时光何等重要!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参与实践,就是情感体验。国庆黄金周,我布置了一个描写“秋景”的片段练习。可拿来一看,傻了眼:什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等,令人啼笑皆非。于是,利用双休日举行了一次秋游活动。要求学生细致观察秋日的山水景物,田园风光:树木落叶、果子成熟、农作物丰收、大雁南飞、桂子飘香、菊花欲放……写出来的“秋景”就符合实情,恰到好处。
  在情感体验的课堂里,不但具有人性化的课程计划,而且富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拥有开放性的空间形态;在情感体验的课堂里,体现的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映的是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达成的是人格化的教学目标;在情感体验的课堂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的活动中,真正经历着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便因此而靓丽。
  
  吕飞斐,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语文课堂因情感参与而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