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作为纲领性文件的新课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学法教师,笔者在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新课标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新课标的“新”是相对于以往的教学大纲来说的,而不是彻底颠覆自古以来的教学理念。常常有学生问我说,新课标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在起初,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解读新课标,为什么要解读?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就要回归到教育工作本身,要知道究竟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学。
在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我们自古就有大教育家孔子。他提出的诸如“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教学理念,早在千年前就告诉世人,教育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教育不是程式化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教师要不怕困难、不辞辛苦、慢慢引导,学习中要有怀疑精神,需要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要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等等。纵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出其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标正式颁布之后,我们看到在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呈现出选择性、多样性等特征,其中也包括各地区在教科书的使用问题上有了选择权,各地区有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有了地方性特色,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全新景象。如果一定要说“新”,这些是区别于以往的地方,可是这些新变化新景象不能当作特色来诠释新课标之“新”。
新课标颁布之后,各条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了相应的解读工作。这些文字的阅读经验和理解思考最后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出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第一线的教师转变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对于兢兢业业的中学教师来说,现成的观点和看法更容易熟悉和操作,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继续工作。
解读的确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示了方向,可是笔者认为解读工作本身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教育工作本身就是见仁见智之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教师对于新课标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或独家的体会。新课标究其根本就是要变革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提倡不拘定法,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最终长成的孩子不能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可是现在反过来看,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把教师的思维禁锢在解读的成果之内,一线教师在接触课标之初就已经失去了自我的个性,之后再把新理念带到课程之中,仍然是千人一面;原本该教师阅读课标、静心思考的时间被挪作他用,也许是为学生们补习辅导——仍然是为高考服务,那新课标提倡的学生自主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新课标里呈现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在哪里呢?
其次,“历史意识”如何体现,该如何培养?历史课标在课程功能的表述中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笔者认为历史意识可理解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古今前后左右都有关系,在思维方法上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在生活中,能把相关历史、周边环境、世事变迁等联系起来,有历史认同感;在社会、民族、国家的认知上,能正确的判断是非曲直,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感。
在教学中,要传授历史知识很容易,要培养历史意识却很难。难就难在它不是具体的知识可以识记,不是实际的操作可以模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说明问题,可是要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展示出来就有了难度。学生的思维似乎截然地分为考试思维和生活思维。在学生们明白学习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中之前,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锻炼对学生来说仅是条件反射而已。
历史意识的最终养成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的完成。当学生有了知识的意识,知道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并且开始自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庇护时,历史意识同时也形成了。在生活中,当他行走在某街某巷,想起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情;当他能够引经据典地说明钓鱼岛原本就是我国领土之时,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印记,能够使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全都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时,无疑他已经具备了历史意识。
第三,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跟风——不是课程目标的目标。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明白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获得的方法,最后具备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环节之中包涵一个潜在的贯穿始终的活动——用脑。这包括让学生调动机能进行学习活动,比如在学习时,能够识记具体知识,之后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思维和解答等等,对此可以称之为“用脑学习”;另外还包括“科学用脑”。“科学用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步骤和进程,劳逸结合;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真正使用自己的大脑,科学地分析判断,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使用自己的大脑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笔者在此强调的是“真正地”使用大脑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活是五味俱全,鱼龙混杂的综合体。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情时时发生,比如大学生被拐卖案件频发,比如传销屡禁不止……在感慨在同情之时,我们也要问问,那些受害者为什么会上当受骗?骗局发生之时为什么连最起码的分辨能力都没有?他人的游说和利益的驱使瞬间摧毁老师家长十几年苦口婆心的教育,是教育缺失了还是学生背离了?
在教育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但是又可以说那些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之下“被动”的选择。从具体环节来说,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显而易见地,这个“被”发现的问题是早已埋伏好的。虽然有些学生能很快发现,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才能发现,可是对于学生来说找到这个问题就是他的任务他的工作。就像捉迷藏,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藏起来的人,必须把他找出来,当然学生自身具备寻找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危险之时没有提示、没有标志,即使学生们具备发现问题和自我解救的能力,可是却不知道该去主动怀疑,仍然停留在等待“被指引”阶段。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还要教怀疑一切的态度,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时,时时怀疑处处怀疑,自我判断,而不是盲从盲信,一味跟风。
第四,新课程改革使教学活动越来越实践化,进一步说明教育是为生活服务。新课程培养的是现代公民或者可以说是新型公民,而不仅仅是学生,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学活动说小了是塑造一个孩子的人格品行,说大了是塑造一个民族,甚至是塑造一个新时代。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个人主观的选择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再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说明教育不再想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甚至可以说为了在未来社会让每个学生更有发展性和竞争力,如今的教育以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引导多方面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为出发点逐渐地转变社会以往的认识,使大众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化、先进化。在以往大众普遍的以学习成绩、学校优劣、职业好坏、岗位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或者是否成功,这一点本身就与“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相违背。
如今的改革、将来的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学生个人有所发展。在这样轻松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能找回幸福的童年、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我个性;同时从全社会来说,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活动生机勃勃,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最优化组合,日常生活激情四射,行业发展欣欣向荣,整体的社会生产力大大增强。教育最终达到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创建一个新时代,开创一种新氛围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性,在改革之初就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教育者从教育角度出发学习新课标,把它的理念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从现实生活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最终走向生活,教育最终为社会生活服务。知识的内化培养了个体的精神素养和人文精神,塑造了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教育从正面进行引导,可是个体因此缺乏积极的怀疑精神,使得学生进入光怪陆离的社会时无所适从,不过总体来说可以预见到新课改后的未来教育和未来生活都是值得期待的。
王睿颖,女,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师;刘玉玲,女,教师、教育学硕士,现居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