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76

  

关于高考中开放性语文试题的思考

◇ 张 迎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辽宁高考的语文试题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创新式的突破,真正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便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和有力佐证。这一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它的开放性特征,也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让我们的教学又有了一次新的起航。
  下面将从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
  在2009年、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中,许多试题的设置都体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答模式,阅读探究题的多角度,仿写句子的自选对象,话题作文中的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等等。
  这些开放性的变革,能让考生表达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思维,让我们的考察从固有的知识体系扩展到能力水平。从而选拔出真正有见解、有能力的创新式人才,而不是“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答案设置的多元化。
  从近两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语文试题的突破,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也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例如:2009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案】
  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在这一题目的答案中,明确指出三个角度的参考,这样就可以使考生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有的思维而绞尽脑汁地猜想。从而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积极思考,主动作答,而不是被动地成为答题的机器。
  3、阅卷标准的多元化。
  例如:在上一题的给分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说明——“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这样就肯定了多元化的存在,阅卷老师则无需像以前那样硬套答案,可以选择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高考试题的开放性设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答题时间中展现自己最佳的能力;也可以使我们的试题突破限制,考察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结果。
  无论是对于考生或是对于命题者,开放性试题带来的,不仅仅是拓宽的领域,更是“双赢”的精彩。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开放性试题,它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边际地胡乱发问;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任由他们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也不是让考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因此,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并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可以说,开放性试题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着哪些限制性因素,对教师的教学、对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
  1、设问中的提示角度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
  例如: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8分)
  此题便是开放性的设问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多角度的思考。但是,设问中又明确了三个方向,学生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作答。命题中的限定角度,就好像是风筝的引线,它既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也掌控风筝的起降安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定性和未知性的特点,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天马行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叛逆的背离。
  因此,开放性试题中的提示角度对考生的思维多向度有一定的限制,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限制,才能使考生不“任意胡为”,才能使阅卷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了考场竞争的有效与公平。
  2、材料主旨的暗示性对题目设问开放性的限制。
  例如: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语言运用第17题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题目中对仿写的对象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考生可以自选话题。但是,通过对例句中“情谊”、“援助”两词的分析,可得出两者均为积极阳光的正面事件,而整个语段也充满了褒扬与赞美。因此,考生选取话题也应符合例句的倾向性,要回避反面、消极或低俗的话题,才能够保证语段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像这样暗含要求的开放式命题,还经常出现在作文中。尽管很多作文题目或话题中都没有明确的范围限制,显得十分开放,但是命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已经暗含了命题人的感性倾向或意图所指。因此,考生面对开放性命题时,切忌“得意忘形”,应该从材料的暗示角度入手,仔细分析题意,确立准确中心。
  二.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开放化
  基于开放性试题的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旧貌换新颜”,融入开放性的特征。在处理教材文本时,采取开放性的设问,允许多元化的答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对约定俗成的旧有概念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课堂中存在的分歧,也要正确的对待,鼓励一切有独创精神的思考,不打压任何标新立异的想法;还可以组织课堂辩论,让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让语文课堂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常规训练细节化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是建立在一定限制的基础上,不是绝对的大开大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针对答题细节来规范学生的相关训练。
  刚刚接触开放性试题,学生难免会出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情况,教师应在日常训练中,从审清题干限制、选择适当角度、理清答题思路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辅助相关练习,帮助他们把握开放性试题的注意细节。
  (三)试题解析类型化
  语文试卷中的开放性命题主要设置在主观题中,由于主观题的类型是固定的,因此开放性命题也可以就此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性。
  诗歌鉴赏中的开放性命题,主要设置为鉴赏的自选角度和对诗歌的自我评价;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开放性命题,主要设置为小说的情节是否合理、小说主题的自我评价;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开放性命题,主要设置为对传记主人公的经历或品质的评价、对传记某一艺术手法的评价;
  作文的开放性命题,主要体现为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等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宏观的分析试卷,就不难发现很多开放性命题都具有规律性,利用这些规律,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类型,并辅以针对性的训练,势必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文字练笔日常化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很多试题的答案甚至是不确定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把自己独特的见解用流畅且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文字功底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文字练笔应该日常化。但练笔不必拘泥于作文或日记,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很多内容,都可成为练笔的素材:一个仿写句子、一个漫画描述、一个新闻点评……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高考语文试卷开放性的变革,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惊喜,也留给我们无尽无尽的思考,无论这思考深刻抑或粗浅,能够把它付诸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都会从中受益。
  
  张迎,教师,现居辽宁沈阳。

关于高考中开放性语文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