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513

[ 仇世丽 文选 ]   

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 仇世丽

  王宗炎先生曾说过:“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要想写出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而又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议论文写作是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观点,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根据,才具有说服力。
  在一次作文练习中,借用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作文材料如下: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学生读完材料,首先要明确“常识”这个词的概念。明白了常识即普通知识(《现代汉语词典》),理解了常识的外延,并且把握“常识”的内涵,才可以正确立意,写出切题的文章。主题确立后,在接下来的具体论证中,还应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
  “挑战常识是对科学的最好发展。一些农民说水稻亩产四五百斤已经相当不错了,上千斤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是‘常识’,但偏偏有人不相信这常识,要把亩产提高到上千斤。经过反反复复做实验,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亩产上千斤,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梦想,并甘于寂寞,矢志追求,最终他的研究成果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学生作文选段一
  此段文字前后不同一,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或推理时,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含义或转移话题,即要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上例中由于学生未能把握并紧紧围绕中心“挑战常识是对科学的最好发展”展开论证,使得论证出现偏差,结论就变成了梦想给人动力,执着带来成功,造成了文段表意不明。如果遵守了同一律,思维具有确定性,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文段前后才同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常识,无疑是正确的。假如一个人步行,另一个人乘飞机,两人同时出发前往同一个地方。先到达的会是谁呢?毫无疑问是第二个人。这不也是没有积跬步而至千里了吗?因此,常识有时还需推陈出新。”——学生作文选段二
  这段文字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错误,这在议论文中表现为论据不真实,以及论据与论点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劝学》中的句子。《劝学》这篇文章用比喻论证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文章并不只是单纯地列举生活中的事件,其本质是在讲道理。文段中所引用的两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说明学习方法中积累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原句的理解不够深刻,文段中的论据就变得“不真实”,这样论点将会因此而失去支持,变得不可信。
  极少数学生在论证过程中也出现了违反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现象。如一篇文章在前半部分着力论证“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带给人的便利”,在文章的结尾处,却又写到“常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发生地震时躲在桌下是常识,但现实中却有人因此而丧命”。这样的表述既违反充足理由律,从文章的整体性上看也违反了不矛盾律。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在一篇议论文中,出现了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读者就很难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在学生的另一篇文章中,习作者既否定了“对常识的漠视”,又否定了“对常识的尊重”,这就形成了思维的混乱,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学生稍不注意,就会陷入这样的泥淖。
  在平日的作文练习中可穿插审题训练和话题与材料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概念并具备在若干材料中筛选出最符合题意、最有说服力的材料的能力。若条件具备、时间充裕,亦可讲授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写的议论文也将更具说服力。
  
  仇世丽,宁夏育才中学教师。

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