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90

[ 钱 方 文选 ]   

阅读欣赏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 钱 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对照《课程标准》,当前的阅读欣赏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亟需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并解决的问题。
  1.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被解读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中的体悟、实践被轻视甚至无视,更不用说培养学习主体的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了。
  2.阅读的功能弱化。
  人的语言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交流、写作形式和阅读、审美形式。前者侧重于语言的技术运用层面,后者侧重于语言的欣赏审美层面。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往往表现为课文讲解交流和作文的写作,阅读教学、审美情操的培养被忽略、弱化了。
  3.课外阅读的“放羊”式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并向初中生推荐了一系列长篇经典文学名著,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此持肯定和赞赏态度,却缺少可行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针对当前阅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建立具有开放性、主动性、适时性三大特征的阅读欣赏课。
  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和目标之后,我们对阅读欣赏课教学可做如下解读:
  “阅读欣赏”顾名思义一要阅读,二要欣赏。读要读得声情并茂,赏要赏得百花齐放。阅读是基础,欣赏是升华;阅读是表象,欣赏是本质;阅读是浅层次的,欣赏则是高品味的。阅读与欣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生在教者搭建的平台上,尽显睿智才情。教者在这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把学生零散、肤浅,甚至有瑕疵的赏析梳理、打磨、出光,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璀璨而耀眼。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对话,教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文本内容。
  针对目前阅读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语文课堂教学要将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应成为主流。课前的预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续读都应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
  2.语文课堂教学要将思维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应是在自己的知识、阅历、能力层次上自然生成的产物。学生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体。不能将教参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能以教者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及时纠错、及时补充、及时归纳、使之逐步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作用。
  3.语文课堂教学要将自由还给学生。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也有极强的表现欲。教者要保护,要欣赏,更要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为了进一步探究语文阅读欣赏课堂教学艺术,彰显语文阅读欣赏的特色,我想,如果我们能认识到阅读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并坚持从上述对策入手,那么,阅读欣赏课就会向着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增长其阅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展。
  
  钱方,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阅读欣赏课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