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91

[ 王兵恩 文选 ]   

阅读教学必谈的几个话题

◇ 王兵恩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我认为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对阅读的漠视现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创设环境
  观念是一个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很多语文教师平常顺应应试教育的要求,总是对课堂教学投以极大的热情,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予以应有的关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多数语文教师在繁忙教学任务和教学常规任务的压力下,根本无暇去顾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和研究。就现实而言,很多语文教师已经不读书了。有人说:“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自信的人,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一个心存感激、有礼有信的人。只有这种有着丰富人性的人,才能以自己的人格感染、影响学生,让自己与学生共同走向崇高。而要达到上述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余向学生穿插一些我读书的经历和无钱买书时的尴尬。在我的讲述中,我极尽我个人的语言魅力,向他们传递着当我看了一本好书时的快乐,以及与那份快乐相伴的废寝忘食、热血沸腾和泪流满面;在我的讲述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读书时代,有时竟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的“绝美”表现,他同样会有多读书的冲动。
  有了自己的老师作为读书的带头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激起来了,再加上语文教师多样化阅读形式的推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二.博览群书,精挑细选
  我反复告诫学生择书要慎,并提出择书“三有利”原则,即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你的开阔视野,有利于你的阅读写作。我不想让学生沉迷于不良书籍中,我教他们要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去面对不同书籍。在阅读初期,我选择了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报杂志,诸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辽宁青年》、《作文与考试》、《中学生博览》、《读者》、《青年文摘》等,并精心挑选一些文质俱佳、形神兼备的时文佳作打印,以备学生欣赏。当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时,我逐渐地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名著魅力。慢慢地,我在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诸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外国的《基督山伯爵》、《简·爱》……我告诉学生:书会给你一个最广阔的精神世界,你向它要一个橙子,它却会给你整个果园。
  三.注重方法,追求实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意引导学生在书籍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旅行。
  一节阅读课,从数字上看是少的,可如果充分利用了这节阅读课,你会发现每星期的这一节其实起到了十倍甚至百倍的作用。为了上好这堂阅读课,我精心准备了一些阅读材料,有诗歌、散文、小小说等等,不同的体裁,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学特征。而“议读”、“写读”和“活读”等方法的训练,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议读”即讨论式阅读,学生可畅所欲言,针对所阅读篇目中的任何一点提出自己创新式的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锐性和深刻性。在阅读史铁生的《我的梦想》时,我针对史铁生的“幸福”采用了“议读”。对“什么才是幸福”展开了大讨论,因为“幸福”的话题与学生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也有话说,有的学生甚至超出了平常的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见解。讨论完后,我又要求学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感悟“幸福”的含义,即“写读”训练。“写读”是教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一般可采取如下做法:①要求学生在文章空白处对精彩的词、句、段进行分析评议或抒写自己的点滴感悟。②写读后感,一般利用课上1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当堂抒写,篇幅不要求太长,谈出某一点即可;③课后撰写书评,先期提供样品,讲清书评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要有独创的真切体会,要寻找恰当的评论点,并适时交流、补充、修改。“活读”即让学生将书读“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学一篇而带动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同一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我们只有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才能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才能丰富学生的人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王兵恩,教师,现居江西莲花。

阅读教学必谈的几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