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评改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我认为,至少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计划性原则。计划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初中、高中阶段的作文评改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每次作文评改偏重于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让作文评改和作文练习一道形成一个训练链条,体现出评改的阶段性、序列性和渐进性,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目的。二是每次作文精批细改哪些学生,都要有明确的计划,从而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学生精批细改的次数达到2-3次,保证作文评改的公平性,以此体现语文教育的公平。
鼓励性原则。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教师就要认可学生的劳动,试想:学生辛辛苦苦甚至挖空心思写出一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评价是“立意不高、结构不清、语言啰嗦”这样一些评价,其自信心怎么能够树立起来?因此,在作文评改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不吝惜表扬和鼓励,要到学生的作文中努力寻找学生值得表扬的一点一滴,大到审题立意,文章主旨,构思过渡,表现手法,小到文章的开头结尾,甚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对作文学困生尤其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对作文的自信,有勇气完成语文学习之旅。
情感性原则。教师要将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倾注于作文评改中,不仅教他们怎样为文,重要的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其中。首先要以一颗细腻敏感之心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细节,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点和进步,并给予充分地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对作文充满信心。其次,对学生作文的不足尽量用商榷的委婉的口吻指出,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第三,对有错误思想倾向、不健康情感倾向的作文,既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误,又要进行正确引导。第四,教师的评语和讲评要充满感情色彩,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与关怀。
自主性原则。作文评改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学生自己能评改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这是从消极意义上来说;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自主评改的机会和条件,指导评改的方法,提供评改的范例,鼓励评改的自信,激发评改的热情。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评改的过程中体验写作的甘苦,感悟写作技巧,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互动性原则。无论是改还是评,都应在互动中进行,因为只有互动,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才能被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并且消化;同时,在互动中学生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互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和学生(包括个体和群体)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面改和作文讲评中;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互改互评中。这两者都是动态的互动。三是学生自我互动,主要指学生心灵和自己的作文进行对话,达到评与改的目的。
针对性原则。学生的基础、个性、家庭背景等千差万别,表现在作文上也显得复杂多样,如果千人一面的评改,效果可想而知。作文评改的针对性一是指评改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绝不雷同,或教师面评面改,或书面评改,或多方面评改相结合。二是指评改的内容要突出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绝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评改。
启发性原则。无论评还是改,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不仅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写不能那样写,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词语、句子的评改要做到这一点,对文章表达观点的评改更应该如此,因为教学生作文主要还是在教学生做人。文如其人,为文首先要学会为人!只有增强评改的启发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评改的效益。
精评少改原则。所谓精评,就是要评到点子上,评到要害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厚的作文功底,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与特色,缺点与不足,并能找到改进与提高的办法。所谓少改,就是学生自己能改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改,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出来即可(即只批不改),有些甚至可以发动学生相互评改,让学生在自改和相互评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或许作文评改的原则还有很多,但我认为如果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我们的作文评改就达到了评改的基本要求。
向远翠,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