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美学熏陶不是单纯的从课外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或者是美术课堂教学可以解决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不断感悟美、发现美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主题。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学熏陶呢?下面我将结合苏轼的《赤壁赋》谈几点想法。
一.美文精读,培养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美德能力
《赤壁赋》不长,但是其中关于自然美的几处地方颇有妙处。七月十六的晚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天上明月皓皓,水光接天处“白露横江”,如此几笔便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夜月秋江图”。如此良辰美景,浩荡的江水,皎洁的明月,又怎能不使苏轼豪情大发,迷离的氛围又岂可不让诗人悲从中来。
自然是美的,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种姿态,都会引起人们思绪万千。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也便有了与古人对话的基础。《赤壁赋》中的自然美,还有一句颇为传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黄州一带,山水相依,满眼青绿,生机勃勃。美丽神奇的风光,自是有知者才能领略。苏子有知,我们也便有幸聆听到了这样的千古绝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如画的江山,便在词人的笔下铸成了永恒。
经常有人抱怨,好多美景没有去游览。同样有人抱怨,去游览的很多地方并不怎样美。其实还是那句话,请给自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君不见李太白笔下的庐山,烟笼香炉,瀑挂九川;君不见姚惜抱登临的泰山,汶徂如画,居雾若带;君不见朱自清漫步的荷塘,月光如乳,荷花玉立;君不见郁达夫眷念的故都,槐蕊铺地,甜枣满枝。因此,只要我们美文精读,我们不但可以领略不同的自然风光,同样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美文品读,培养学生感受品行雅趣美的能力
古人大概也爱开派对。晋朝王羲之们的兰亭集会令人神往。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素雅如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看来,文人们的聚会那一定是饮酒吟诵了。苏子与客也是如此。“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吹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憧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曹操,思索着“盈虚”与“逝者”的大事。最终,主喜客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雅士善酒。阮籍牛车载酒,穷途之哭;少陵青春作酒,潦倒新停;太白千裘换酒,须饮三百;鲁迅漏船载酒,血荐轩辕。
雅士知曲。香山听闻琵琶,泪湿青衫;若虚感悟春江,笔生潋滟;子期一遇伯牙,高山流水;孟德渴慕贤士,鼓瑟吹笙。
雅士好游,欧公滁山醉亭,与民同乐;仲淹岳阳观湖,忧乐心头;王勃豫州挥毫,鹜走霞飞;袁枚春踏满井,茗泉歌罍。
打开语文书,与雅士对话,感受一颗颗高洁的灵魂,我们自然也应该效法古人骨子里头的清雅。莫效“醉酒乱闯,我爸爸是李刚”的丑态,莫留“悟空到此一游”的笑柄,莫作“寂寂人初定”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游戏。
三.美文悟读,培养学生感受感情哲理美的能力
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眼中看到的不是满目苍夷,浸润诗人灵魂的,永远是那一腔赤子情怀。苏轼一生,后人总结为: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其实,自然也好,人生也好,都是一面镜子,你对他是什么态度,他便给你怎样的感受。苏轼是个至情之人,对子由的思念之情让苏子的目光随月光转动:转朱阁,低绮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亡妻王弗的念念不忘让他“尘满面,鬓如霜”“无处话凄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让他“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生活的孜孜不倦让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文中,又有浓浓的理性光辉。这在《赤壁赋》中表现尤为突出。“小大之辩”自庄周起便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老庄不能解决,于是便逍遥一游,出神入化。周公试图解决,于是便演算八卦,首推周易。苏子剖析至深,引人深思。当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苏子解读:水、月、人,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一面。“逝者如斯”是水之变,“未尝往也”是水之未变;“盈虚者如彼”是月之变,“卒莫消长”是月之未变;“生老病死”是人之变,然而,信念永存,精神不朽是人之未变。这种“小大之辩”,这种“变与不变”,便是苏子展现给我们的朴素辩证法。只有至情之人才善思,只有善思之人才明理!身在此山中,便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身临最高层,方可“不畏浮云遮望眼”,“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文中的情理之美,只要挖掘,只需感悟,便俯拾皆是。李密至孝,志摩至纯,孔明至忠,尾声至信,郁达夫眷念古都,“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文中的每一份真情,都值得我们品味。
苏子在石钟山告诉我们:“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行的!王荆公在褒禅山告诉我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舒婷在橡树旁告诉我们:“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裴多菲在狱中告诉我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个个朴素的哲理,就隐藏在我们的课文之中,等着我们去发现。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熏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从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我们只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用纯的心灵去品味,我们一定能够给每一位学生一座心灵花园,一定能够培养他们不断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曹剑锋,教师,现居湖南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