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1期 ID: 157482

  

语文好课的两大特征

◇ 费 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诸多专家相继提出了语文课优劣的标准,为众多从教者提供了评课的有力依据。但我认为:语文好课也体现在两大特征上,即“热点集中”与“亮点生辉”。
  一.热点集中
  “热点”是指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进而使学生达成的能力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因而,这便成为了本课始终应围绕的中心,也成为了本课的“热点”。一节好课,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主干醒目,而决不旁逸斜出。只有这样,“热点”才能因为足够“热”、足够集中才不至于转眼无痕。“热点”集中是好课的一个方面。
  二.亮点生辉
  “亮点”是指一节课中的因生成而引发的高潮。高潮是基于预设的动态生成,学生某种偶发性的思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从而改变了自己的预设,在俯就学生的生成中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同时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果“热点”倾向于知识性,那么,“亮点”便更倾向于人文性,“亮点”就生辉。
  三.如何使“热点集中”而“亮点生辉”
  (一)高屋建瓴,预设“热点”
  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具有整体性的。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教学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否理性并艺术地预设“热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1.根据教材特色,敏锐抓住热点。语文课堂是在率性中发现规律、发现美点,这“规律”和“美点”便成了确立“热点”的重要依据。如学韩愈的《马说》,可以把其托物喻人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的热点;在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把“诗歌以具体意象表情达意”预设为热点。确立“热点”,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美处、知识内容丰厚处、写作手法巧妙处、主题意蕴深刻处来教学,以达到深刻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整合教材内容,巧妙切入热点。我认为课文研读是热点确立的前提,可保证课堂不因强调热点而重“板块”轻“整体”。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能起到引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孔乙己》一文,“通过种种描写手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为热点,切入点可以是为孔乙己作一个人物介绍,进而谈到主人公的姓名、住址、生活的朝代以及出入的主要场所、个性、境遇等,这简洁的流程,既扣紧了热点,又讲究了文本的整合,且又不乏语文的气息。
  3.调动各种手段,纵深引导热点。讲究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手段,对所选热点进行足够的充分的品位,才能使学生对热点理解、体悟向思维与能力的纵深处发展。如“速读、寻读、跳读、精读、品读”等种种读的方法;再如“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写的方法……使学生在足够的对感性材料的体悟中,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进而形成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以“学”定“教”,以此来有效调节“热点”的难易度。这样,操作性更强,效果也更为明显。
  (二)“节”外生“枝”,生成“亮点”
  教学离不开预设,但教学又是人对人的活动,人是能动的、活跃的。所以,一节没有生成的课肯定是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失败的课。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能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复杂的思维,有的思维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适当作解释,并分析其间的异同或联系,反而扩大了课的容量和含金量;有的错误思维也反映了一部分学生的共性,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有的思维横生枝节,聪明的教师也可让“节”生“枝”,生成“亮点”。
  成功的一节课要让“亮点”经常光临,让语文课常散发出人文的美丽,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对突发现象能宽容、平和。要以真诚和微笑化解代沟,用赞许和鼓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教师在预设热点时,要考虑到有无亮点生成空间,并要有意识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节外生枝”得以大展手脚。
  3.教师要乐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由于学生受到阅历、能力等诸多影响,难免会出现肤浅或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乐于倾听,视为意外的教学资源。
  我们应多关注“热点”和“亮点”,让课堂在宏观运行的基础上动态的生成,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
  
  费颖,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语文好课的两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