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阅读是连接幼儿思想和外部世界的桥梁,通过阅读让孩子增长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人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本文从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规则的建立、阅读活动的指导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环境 阅读内容 阅读习惯
有人通过一项有关阅读的专项调查发现,随着当前电视、网络等广义阅读途径的增多,年轻父母很少能够静心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榜样的作用逐步减弱;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也良莠不齐,家长指导孩子阅读的功利性日趋增强。为此,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一起促进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 创设生动的阅读环境
在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安静、优美、明亮的阅读环境,有可活动的图书架、图书角、阅读区,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文学氛围。桌椅的大小、彩垫的摆放、书架的陈设、书本的呈示等都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安排。比如小班应使用大量地垫、抱枕,以使整个环境温馨而有家居感。可以在里面铺上地毯,放上六七个坐垫,中间放上一张小圆桌,一盆文竹,墙上贴上几个小朋友在树林看书的图片,挂上几个挂钩,上面挂几本小朋友最喜欢的图书,给人以安详、舒适、和谐的感觉。大班则可提供正规的桌椅,让安静的阅读环境、有规则的阅读活动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还要大量采用幼儿的作品与信息,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原动力。
二 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
首先,读物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与其生活情境紧密相连的事物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并逐步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如来自英国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就是这样的读物,其情节与人物都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因此颇受孩子们的欢迎。
第二,语言、情节等要充满爱意。儿童教育的最高法则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如果幼儿感受不到被爱,整个世界将会在他面前关闭。因此,幼儿读物应能让幼儿感受到爱意和暖意,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
就目前而言,科学的幼儿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信心看到早期阅读绽放瑰丽的色彩。总之,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候。在培养儿童阅读习惯上,我们应该意识到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幼儿当下需要的,也是幼儿终身学习的重要起点。只要我们真正抓住阅读教育的实质和真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我们的早期阅读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