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33

  

教师应该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 王柏学 张建

  内容摘要:适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潮流,充实、丰富、完善自我,形成高尚人格,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专业技能,把我们的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艺术的展示和享受,使我们的教师都能绽放出魅力之光,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能“亲其师,信其道”,以深刻体现“教书育人”的奥义。
  关键词:教师 专业化 成长
  
  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此,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这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更是一个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更新观念,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民教师。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新型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专业智慧,这是教师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也是当代教师素质和风貌的集中体现。我国心理学家曾就“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学生喜欢的老师特征是:知识广博、教学方法得当、富有耐心、容易接近、有幽默感和宽容大度等。
  那么,我们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使自己成为新型人民教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荡涤灵魂,成就人格之师。
  何谓人格,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对教师而言,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光辉职业,一个教师倘若本身不具备高尚的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素质就不言而喻了。真正的教师应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应有一个满浸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教师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当然,人格魅力不是片面追求完美,重要的是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务实求真的决心和表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个性独具的人才,我们自己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越突出、越鲜明,就越有魅力。
  二 塑造自我,学会爱和宽容。
  一个智慧的教师必然是有爱心和宽容心的人,对学生如果缺乏爱心,是不可能从容面对让人难堪的局面而宽容处之的。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理解、信任、平等,表现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和热爱。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体察他们细致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要明白学生的出格之举往往并没有恶意,许多情况下反而是一种求真的幼稚、纯朴之心的流露,一种单纯的诚实和试探之心的表达。其实,即使学生真的有什么恶意,我们也不应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不如冷静地自我反思,探寻根本原因,真诚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相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夯实基础,加强自我修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很全面,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学习专业知识,汲取先进理论,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更高更远的目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 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内在素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可见,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保证教师走向成熟与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在反思。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只知道重复,一味照搬,那么,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古人说得好:“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要有“绝知此事能躬行”的觉悟,反思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执著。如果在漫长的教学生活中能始终坚持反思,那么你将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值得强调的是,反思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应进行反思。教师既可对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教学中的教训进行反思,其目的均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五 学会沟通,走进学生心灵。
  一个教师,如果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反之,你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师者父母心”,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做。教育的前提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缘于师生不“通”——言语上的拒斥,情感上的疏离。我们老师也许都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实习的大学生离校时,许多学生难舍难分,哭得如泪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实习大学生与学生们相处的时间长,而是因为实习大学生没有老师的架子,乐于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与学生们之间没有压抑感、没有距离感,有的是民主、自由与平等,有的是相互的理解、尊重与包容。
  如此看来,作为教师应当亲近学生,学会沟通,从而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当说如果有一天学生不把你仅仅当作老师,你也不把学生仅仅当作学生,那么,你就达到了教师的一种全新的境界,一种无为教育的境界。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备天资的学生,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由此来把握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深爱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并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幼小的心灵,这就是教育的艺术。爱学生的教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学校和社会认同的优秀人民教师。

教师应该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