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699

[ 刘灿辉 文选 ]   

语文教学怎么抓好深度预习

◇ 刘灿辉

  内容摘要:真正的深度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便于把学习与学生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真正的深度预习必须做到四个“落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 预习 落实
  
  长期以来,即使是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语文教学始终陷于低效甚至负效的泥潭难以自拔,社会批评,学生厌倦,教师无奈。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化解语文教学的千千纠结,是新课程背景下亟待解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笔者以为,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要加强理论理念的指导,更要深度研究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检测、评价反馈等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行动策略,而深度抓实预习乃是高效语文教学首要的行动策略。
  所谓“自主学习”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事实上预习就是自主学习活动中极为关键的环节,精彩的、高效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开始!我们应该把预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充分准备的活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传统的教学并非完全不讲预习,只是认识的高度不够,流于形式;操作的深度不够,止于程序。真正的深度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便于把学习与学生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真正的深度预习必须做到四个“落实”。
  
  一 落实时间
  
  大凡语文教师,都熟悉这样一个教学流程: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说:“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课余预习,现在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着老师检查生字生词音形义、课文朗读情况并纠正读音;完了以后,便说:“好了,预习就检查就到此,我们接着学习课文内容。”老师接着按自己的思路进行课文的教学。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流程虽有预习环节,但是相当肤浅,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经历体验和生命感悟,因而将预习置于极其可怜的课余,将预习等同于会读生字词会读课文。殊不知,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思考问题的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深度预习必须确保充裕的预习时间,让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自己学习掌握基本的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先有经验,有感知,有感悟。而在课业负担异常沉重、学生体质亟待提高的今天,充裕的时间只能来自课堂,为了深度预习,为了精度导学,为了教学高效,教师们千万不能吝惜课堂,更不能留恋自己的“课堂风光”。目前风靡全国的高效课堂九大“示范校”无不是首先做足预习功夫的,他们的预习时间安排往往是半节、大半节、一节甚至两节、多节课,视教学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而定,视学生的预习实际而定。金太阳教育应一些改革学校要求编写的《太阳导学案》将每个学习单元细分为四个学习时间,其中“第一学习时间”就是“自主预习”,学生不看,教师就不讲;学生看不充分,教师也不讲,这种模式实效很高,深受全国各地学校欢迎。
  
  二 落实内容
  
  上面所列举的老师们熟知的教学流程,除了预习时间安排不充分外,至少还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把预习等同于会读生字会读课文,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二是学生在预习中的所得及问题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反馈的空间,学生没有阅读成就感;三是学生在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预习就是标段落,圈生字,随便说一两句读懂了什么,提一两个不懂的问题。久而久之,预习也就剥离了实际内容而形式化了。因此,要使预习工作卓有成效,还需要有充足内容的深度预习。
  作为教师,在备课前需要通过预习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解决了什么,从而把教学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
  设计预习的思路可以根据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构建的原则,把预习的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当然,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文本,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题目化,题目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每个预习单元都可以设计成预习卷的形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则独学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则可在学习对子间或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就应该是教。
  
  三 落实过程
  
  深度预习过程是在充裕的预习时间下确保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内容落到实处的保证。落实这个过程必须抓实以下两个关键:
  1、构建学习组织。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理念强调合作学习,预习作为一个复杂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整合和利用同学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搭建自主学习的高效平台。一些学校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在老师安排和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班分为6至8个学习小组,侧向黑板相向而坐,每小组设组长一名,每位组员担任一至两科“学科长”,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监督与评价,学科长则负责该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分析、评价与汇报;组内成员之间还根据学科成绩结成单学科“1+1”助学对子,开展有的放矢的帮教和讨论活动。这样,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独学、对学和群学活动,生教生,兵教兵,形成生动活泼、积极高效的动人学习场景。
  2、指导预习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的认识领域进军。深度预习首先要指导学生准备好“课堂三宝”即活页夹、双色笔和纠错本,并教其灵活使用;其次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常规预习的“7字要领”:读(读文本)、查(查字典知字音词义)、找(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圈(圈画重点词句)、思(思考文本内容)、注(作批注)、问(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三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预习的基本技法,如朗读法、圈点法、批注法、质疑法、查找资料法、小组讨论法、整理成果法等等。
  
  四 落实检查
  
  深度预习必须抓实检查。检查预习不但可以督促预习过程,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导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检查,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落实检查的方式主要有:
  1、学生展示。展示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展示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导学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展示的方式有口头表述、书面交流、黑板演示等等,这些展示检查可以是在师生之间,但更多的可放在生生之间,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学科长或对子督促。
  2、小组汇报。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或学科长或学生代表向教师汇报预习情况。(课前或课上汇报)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
  3、教师收查。设计了书面预习题的,教师一定要及时收查并进行认真的考评,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其补上。
  抓实了以上四个落实就基本抓实了深度预习,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效益。在新课改风生水起的今天,深度预习大有作为。

语文教学怎么抓好深度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