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语言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语感 培养策略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
一 注重诵读吟咏,培养语感
新课标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诵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久而久之,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
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蕴味,领会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功能来体会语言优美。例如:如朱自清的《绿》,在诵读中,点拨学生紧紧扣住“绿”字去读,理解作者抓住“绿”来做文章。开头落笔,“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接着不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成因,细读实际上在写“惊诧”,到读至“梅雨潭”的绿招引着我们“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了瀑布了”时,学生渐渐领悟到,原来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抒发发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还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琵琶时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文中的“急雨”和“私语”形象生动,层次分明,在这里作都充分运用了感官相会相通,让人全身心的去感受美感。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美读吟诵的指导。指导朗读的关键之处,不应只注重节奏重音、急缓顿挫的标示,而应把重点放到朗读的根本——怎样在朗读中拓展想象、涵养美感上。通过吟咏诵读引导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二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 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我的老师》第3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2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
如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变读有关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比较少掉了什么,这些语词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3 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4 是多看多记。多看,既看生活,又看书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接触社会与生活少,除课本之外,能大量阅读的人实在不多。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就无从提高。要记的东西,该记而没有记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等的积累,少得令人寒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现行课本中的篇目本来就不多,也被忽视了。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一步。
三 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与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的中介环节。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如学习了《爱莲说》,把有关莲的诗句、文章搜集起来,让他们看看读读学学练练,仿写一篇。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欣赏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
总而言之,语感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语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