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赏识学生
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每个人都能成材,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多角度地、“另起一行”地去看待学生。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时,会看到许多的优点;同样,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时,会发现无数的缺点。人总有长处,即便是学困生也有其闪光点,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发现与捕捉。将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用爱加以“筛选”,肯定并“发扬光大”。
对优等生——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赏识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别人赞美我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也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已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我小提琴拉得棒,我一定会兴高采烈的。”优等生身上的优点相对比较多,受人赞扬的机会也多,一般而言,他们的自信心较强,往往能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型的人,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自圆其说“我是一个成功者”。因此,赏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寻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
对“特殊生”——寻找点滴的进步加以呵护
与优等生相比,特殊生是令人头疼的一族,也是自信心最不强的一族。由于经受一次次批评与指责,体验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也没有了。因此,尽管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于机遇也完全有益,他们还是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失败。特殊生典型的特征便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与赏识。
记得,在上思品课《小学生要学法守法》这一课时,我让一后进生说说有关的法律知识时。这位学生站起来“啊”了半天说不知道,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我没有生气,而是真诚地表扬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敢于说真话,很好!你真了不起,以前老师碰到这种情况,曾因为要面子,不懂装懂,乱答一气,真是笑话百出。不懂就学嘛?”就这样,该生的灵魂被震撼了,就像赛场上拉拉队的呼喊激发了他们拼搏的勇气。从此以后,教室里出现了竞相抢答的生动场面,学生的自信心都很好的增强了。真的,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对“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赏识,积极的期待,努力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创设发挥潜能、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胆识,帮他们培养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我能行”的愉悦,这样才能为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象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中等生——给予及时的更多的肯定
中等生占班级成员的绝大多数,但因为他们既无明显的优点也无明显的缺点,而被我们忽视,由于缺乏及时的肯定与赏识,他们的自我意象也极不稳定,有时为成功型,有时为失败型,更多时候则是平庸型的。及时发现,及时肯定这些中等生,多一些激励和期待,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沮丧,逐渐形成“其实我也很棒”的良好自我意象。其实,发现中等生身上的优点需要我们更为细心和周到。严某是班内的中等生,平时较害羞也很少有话,很少惹事,以至于班内有他无他似乎也不是大伙关心的话题。一次家访,当我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来到她家楼下时,竞发现她早已在等候了。看见了我,平时不多话的她竟飞快地奔跑下来,从我手中拉过自行车,好让我轻松散步。到了她家,又是让座又是泡茶,与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从奶奶处得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和奶奶共同生活的她,在节假日承担了大量的家务,生怕奶奶累着。我被深深震撼了。回校后,我及时表扬了她,鼓励她在学习上也要精益求精,并希望同学们向她学习。此后,我发现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理想,人开朗了,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
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多元智力理论已证实:每个人都有七种潜能,只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制约,人在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几乎都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半醒”者,即人类自身的资源,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因此,鼓励并帮助学生唤醒内在的潜力,挖掘并发展其潜力,去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让每个人都说“我能行”。
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表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不相信唯一答案,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表现为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况的企望,以及实现这种企望的“自我筹划”。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奋然而起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有效的刺激
这种刺激,可能是“当头棒喝”,可能是“温婉的批评”,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一句体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态势,都能唤醒学生沉默已久的意识和潜能,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要帮助改变故有的不良观念
曾看到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可以相信,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念,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成为自信人。
学会保护学生情感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钥匙。纵观现实,一些孩子依赖性强,碰到困难手足无措,胸无良策,丧失克服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学生对面对的事就会畏首畏尾,极大地影响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由此可见,开展对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自信心犹如刚破土的嫩苗般坚强而又脆弱,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慎言慎行,于
点滴之间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有时一句“试试,你能行的。”“你好出色!”“再加把油,你就成功了。”“真不错!”等等的话语就会使学生信心百倍,并给以胆识、激情,凡事就能迎刃而解了。
学生需要更多的信任,被赋予了信任的学生总是会散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对学生我们在宽容的同时,给以鼓励,给以信任,给以赞许,给以微笑,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讲求表扬的艺术,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教师的表扬是一种兴奋剂,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自卑者鼓起勇气,使盲目者找到目标,使优秀者强化自身。及时、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们的学生年龄上的特点,他们也十分注重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更容易满足尊重需要,更容易感受到温暖。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有的,容易产生影响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消极因素。教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引导学生多赏识伙伴的行为,多赏识伙伴的进步,无疑对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可在相互赏识中进一步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帮助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一次班会课上,笔者组织学生搞了“夸夸我的好同学”的主题说话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纷纷挖掘和夸了自己了解的同学的优点,其中包括那些“特殊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意外与不好意思的同时,笔者发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现出更多的是欣喜。通过此次活动,班内的集体氛围更浓,同学间关系更融洽,个人的自信心也更高涨了。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但决不是唯一的内容,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是狭隘的,也是不科学的。欣赏每一个学生,就要相信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就要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如转化差生或写评语,或师生互评,或以信代言,总采用赏识语言,浇灌孩子的心田。总“另起一行”地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用多个评价项目,用多把“尺子”来衡量,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优秀。让全体学生感到自己行,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