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自己的心得、别人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而研究性阅读则是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和解决疑难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以是师生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关键在于学生通过研究性阅读学会研读文章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研究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因为研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 明确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 初读感知课文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入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 提出研究问题
在阅读目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提倡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培养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
首先,在开始阶段,可以由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研读《古生物与大陆漂移》这篇科普性文章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研究的专题分别为:本文的结构层次;论证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科普文章的特色等。要求学生尽量掌握文中所有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发现研究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1)紧扣课文独特之处提问,(2)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3)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4)紧扣作者写作意图提问,(5)紧扣文章的社会意义提问等。
最后,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后能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
四 探究、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时间可视要解决问题的大小而定,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其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收集整理资料从而发现新知,也可以是切磋讨论从而丰富理解等。
1 收集研究资料,发现新知
收集整理资料是研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对阅读材料的有效理解与把握。
研究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地探究某些问题,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共同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综上所述,要完成任务,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次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但从课文中收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还要注意向课外扩展。再次要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和提炼,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研读。在这过程中既能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文,总结相应的知识或能力规律。又可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切磋讨论,丰富理解
小组讨论也是研究性阅读的一个有效方式。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学生可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启迪与补充,完善、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最后形成共同的见解,解决问题:机遇是重要的,但准备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