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文章从利用教学内容,触动学生情感体验;凭借教师自身,传达文章情感内涵;营造课堂氛围,生发学生情感因素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情感 教学内容 课堂氛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动情”呢?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 利用教学内容,触动学生情感体验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样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好好朗读吟诵,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涵咏工夫意味长。”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品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只有读才能展开联想、想象,触动生活中鲜美的情感体验,真正进入作品创设的意境,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笔者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这一段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第一幅在大海广阔的背景下,狂风乌云纠集在一起,来势汹汹,大有“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写出了反革命势力的嚣张;另一幅画面描写了海燕在这种危机形势下,穿云破雾、高傲的飞翔,藐视一切,无畏的斗争的革命者形象。所以朗读时,要抓住一些词语重读:如“卷集”“高傲”等。通过把握节奏,注重重音,反复朗读,学生仿佛进入了波涛汹涌、形势危急的苏联革命的情景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对海燕的赞美,对反动派的藐视之情。
除了朗读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唤起学生记忆,触动学生情弦。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有这样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抚摸”,让学生联想母亲或祖母抚摸自己时的情景和感受,那轻柔、温暖的春风定会让学生难忘。
二 凭借教师自身,传达文章情感内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要凭借自身特有的元素,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哲学家罗素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一句声情并茂的评价,一腔慷慨激昂的陈词,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一个情不自禁的动作,甚至只是一脸令人深思的神色,都在时时刻刻传达着文章中的情感内涵。
笔者在听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时,上课老师声情并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花季少年,不幸身患骨癌,无法行走,在治病期间,仍坚持学习。由此,在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景——白发苍苍的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身背着无法行走的孩子,每天艰难的爬上孩子四楼的教室。同学们听得很投入,这位老师顺势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父亲。此时此刻,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动情,有的甚至掉下了眼泪。再回过头来理解课文《背影》“父子相爱相怜”的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一位教师执教余光中的《乡愁》时,课前故意神色凝重,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娓娓道出: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今天,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在这里,教师就运用了自身神情、语言的感染力,将自己所领会到的思乡愁绪逐步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及时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三 营造课堂氛围,生发学生情感因素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人的情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场合,教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根据主体实际提供可感的形象,使学生达到“共振”的境界。那么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一定要摒弃空洞的说教模式,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浓厚的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情感共鸣程度,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共振”境界。
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视听来营造情景。一位教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先让学生唱歌曲《愚公移山》,再让学生观看攀岩、登山运动的画面,回想飞越黄河、跨越长江的壮举,之后教师提示:挑战极限、创造辉煌,是人类永恒的信念,面对“天地之精英”,我们可听见了愚公伟大心灵的回声?你的心底是否涌动着超乎寻常的力量?愚公的哪些话语震撼人心?在渐渐酝酿出一种强烈的征服困难情感中,学生坚定了征服这篇古文的信心。如果我们机械地着力于字词的串讲和愚公精神的说教,就索然无味了。
其次,还可以利用道具,让学生充分演示情景,让学生在演示中体会人物情感。如笔者在教授杜甫的《石壕吏》时,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话所潜在的人物形象,就让学生自备道具,演示官吏和妇人的对话场面,学生兴致很高,表演得很精彩。通过表演,学生不仅了解了“夜捉人”的全过程,还亲身体会了官吏的凶横和妇人的凄苦,起到了单纯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情者文之径。”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动情”,并运用情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从而,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