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14

  

通过品词析句探寻人物心灵

◇ 喻中胜 余心明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语言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慎重选择的结果,在选择中,留下了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可以说,这些特定的语言就是作者在写作之时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思想和特定情感的符号,透过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就能窥探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者内心秘密。
  关键词:品词析句 人物心灵 探寻
  
  黑格尔关于艺术有这样一段文字:所谓艺术,就是通过艺术本身而指向艺术本身之外直指作者心灵世界。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也指出“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就是情感的意象”。可见艺术跟人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是不可分的。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当然也承担着揭示、表现人类心灵世界、情感世界的奥秘的重任,作为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语言也应该深深地烙上人的心灵烙印。可见,文学语言除要求生动形象、精炼简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和表达者的心灵世界相吻合。客观世界丰富多彩,人的精神世界有过之无不及,虽然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丰富的词汇,形成了很强的表达和表现的能力,但在表达人的精神世界时任显得捉襟见肘。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所感叹的“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确证。正因如此,大凡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无不在语言上惨淡经营、苦心孤诣,“吟定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例子都可看出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写道:“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还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可见,文学作品中语言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慎重选择的结果,在选择中,留下了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可以说,这些特定的语言就是作者在写作之时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思想和特定情感的符号,透过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就能窥探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者内心秘密。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文学作品表面的内容只是大海上冰山之一角,大量的内涵隐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不同层面上,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这些所隐藏的不同层次的内涵也就是作者无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要认识、理解作者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心世界,离不开对语言文字作特定语境下的分析,也可以说品词析句是探寻人物心灵秘密的钥匙。
  下面以鲁迅的《社戏》中的语言为例,通过对《社戏》中的语言揣摩、品析,探寻人物心灵的秘密。
  
  一 对文中重点实词的品析
  
  如下文的几个动词: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自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段文字中的“拔”“点”“磕”“架”都是单音节词,表意准确,语音短促,简洁利落,无丝毫拖拉之嫌,表现了这群孩子娴熟的驾船技术。当然,解读到此是不够的。
  《社戏》是一篇回忆性的经典散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纯朴、自由生活的向往。语言是为目的服务的,深入体会这几个词,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传递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群孩子白天已经去看了戏,因为“我”盼望看却没有看到,“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一听说有船,都高兴地陪我去。作为成年的鲁迅,作为早已感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鲁迅,作为对孩子寄予希望的鲁迅,回忆儿时这一幕时,内心的愉悦和赞美之情自然而然地流淌于所选择的这几个动词之间。
  再如第21自然段“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这句中的“破口喃喃的骂”。“破口大骂”这个词语我们见得多,多用来表现当事人粗鲁无礼、素质低下的特点。鲁迅为什么不用“破口大骂”而用“破口喃喃的骂”?(喃喃:拟声词,连续不断的低语声。)应该说,作为乡下没有接受教育,野惯了的孩子,在此情况下“破口大骂”更为真实。但为什么没用呢?学生们给出了几种解释:一是当时双喜就是“破口喃喃的骂”的,因为毕竟是小孩子,在别的村庄看戏不敢大声地骂。二是也许当时双喜是破口大骂的,但因为作者对这些人的喜爱,在写作时进行了加工,用“破口喃喃的骂”既写出了此时此景下小孩子的特点,也没有破坏这些小伙伴在自己心中美好的形象。其三是也许双喜当时是想“破口大骂”的,但怕“我”听了难过,所以才“破了口”却只是“喃喃地骂”,表现双喜的聪明的特点,和第七自然段中双喜能揣摩人意的聪明相吻合。我更倾向于后面的两种理解,这两种解读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
  
  二 对文中重点实词的品析
  
  实词有实在的意义,是具体可感的;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具体可感。实词正因具体可感,在表达中受到很多的限制;而虚词正因没有实在意义,在表达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动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上更有实词所不能的效能。
  如下文中似乎这一词语: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从后文对行船过程的记叙来看,唱戏的赵庄离平桥村较远,戏场上的锣鼓声也许传不了这么远,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读到这一句,我们仿佛看到一小孩,时而眼巴巴地驻足眺望赵庄,时而呆呆地侧听缥缈的锣鼓声,一副无可奈何又失魂落魄的模样。“似乎”一词把“我”想看戏又不能看戏时的那种渴望、急迫、难受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下文中“终于”这一词语: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在分析这个词语时,有些学生说不应该用“终于”,而应该用“还是”,理由是“我”知道戏中一定会有老旦出来唱,而“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所以我一直担心老旦出来,但老旦没有顾及“我”的感受,还是出来了。“还是”一词可表达“我”难过、失望的心情。学生有此理 解已经不错了。但用词的不同实则是思想情感的区别。作者为什么用“终于”而不用“还是”呢?细细体会才发现作者用词之妙。“终于”一词既表达出了“还是”一词中表达出的内容,也表达出了“还是”一词中没有表达出的内容:“我”既担心老旦出来,又希望这无趣的老旦早点出来,快点结束,好让有趣的表演开始。可见“终于”一词表现出了“我”看戏紧张、渴望的心理,把小孩式的心理表达得非常准确。
  
  三 对文中重点旬的品析
  
  文中重点句多指修辞句、特殊句式句、段落中的总起句、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尾或文尾的总结句等。对这些句子品析,也能发现人物内心的秘密。
  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对同一对象所作的比喻非常多,为什么作者在众多的比喻中选择了这个比喻呢?毋庸置疑,这个所选中的比喻中一定包含着其他比喻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就如上面这个比喻句,能和快速航行的船构成比喻的喻体很多,作者为什么却选择了大白鱼?经分析,大白鱼不仅速度快,也是游泳的天才,用大白鱼比作航船不仅写出了航船速度快,也表现了伙伴们高超的驾船技术:像鱼一样游得那么稳,那么欢快自由、欢快。难怪“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如果只品析到这里,那就枉费了作者的精思。试想,一条大白鱼驮着一群小孩在浪花里飞窜,这只能出现在神话或童话世界里的画面出现在一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猜想到作者在写作时心情是多么愉悦,对那种情景和那一群孩子是多么喜爱。
  许多人总容易被所看到的东西所迷惑,许多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总会被语言本身所束缚,影响了自己对语言背后内容的发现;也有学生浅尝辄止,懂得了一点以为掌握了全部,他们不知道语言和人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相联系,内在的世界有多丰富,语言的内涵就有多丰富,为了更多地探寻内心世界的奥秘,唯有坚持“品词析句”之路,养成“品词析句”习惯,形成“品词析句”的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厚实的语言能力、语文素养,才能领略更广阔更多彩的精神世界。

通过品词析句探寻人物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