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49

[ 何晓云 文选 ]   

语文给了我们幸福的人生

◇ 何晓云

  人生应该有三种生命,即本体生命,才智生命和道德生命。本体生命是人的载体,提供了一种可能;才智生命、道德生命是人的精神和灵魂。一个精神与灵魂富有的人才有圆满的人生,才是一个内心富贵的人、幸福的人,精神的阳光能暖透他的一生一世。
  朱智贤指出:“人类生活虽千差万别,然可总括言之,在谋生活的丰富而已。吾人由少壮以至于老,其必一刹那间的心意表现,无不在于求需要的满足。其欲望既起,则必求所以满足需要的方法。一己的经验不能有圆满的解决,于是不得不求助于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已作为一种文化记录在民族的语言里,我们语文课程所选择的内容都是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塑造人的才智生命、道德生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我们学会生存
  
  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人才的标准之一提了出来。人首先能够生存,才能进行一切人类活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知道《一个村庄的故事》说的是人类只有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否则,人类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是在启迪我们人要很好的生存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黄河的主人》讲的是一位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像一位巨人一样挺立于黄河之上,成为了黄河的主人,他凭什么成了黄河的主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了黄河的主人。”这不是在教学生生存的经验吗?学生会明白我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到了大森林里会成为大森林的主人;到了太空,会成为太空的主人;在人生的长河里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语文教给我们社会规则
  
  社会规则是人类确立的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用道德、习俗、法律、制度来阐明或未阐明的共同遵守的规则。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受社会规则约束的人,才是一个社会人,才会被社会所接纳,才能立足于社会,从事社会活动。在漫长的人类史中,人们为了有序的生活,已经形成了很多社会规则,如伦理的、情理的、艺理的、法理的等等,有的正在形成,有的还未形成。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强迫学生遵守规划,而是通过引导他们领悟到规则背后的精神价值,并自觉维护。学生学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会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我们再看《穷人》里的桑娜,自己五个孩子全指望丈夫打鱼维持生计,已经够他受的了,可是邻居西蒙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成了孤儿,桑娜毫不犹豫地把这两个孤儿抱了回来。“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驱驶她非这样做不可。她怕丈夫会揍她,没想到丈夫和她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人性的良知,没有规则的规则。学生受这些规则背后的精神所感动,恻隐之心会逐步确立,在日后的生活中定会自觉维护这些规则。这些例子使我们明白:语文是通过社会规则背后的精神、价值提升着学生的精神,让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使自己的行为自觉的符合社会规则,为社会所接纳。
  
  语文引导着价值观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性格、机遇和价值观确定的。我也认同这个说法,因为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态度,态度决定着人的行为,行为关系到人的命运。可见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我们的教材里,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里,有大量的科学的价值取向的范例。学生学了这些范例,会慢慢走向趋于真理的价值判断。因为学生是在向心理年龄,社会年龄比自己大的多的人,社会共同推崇的人学习做人做事。学多了定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在日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时,表现出一种从容和淡定。如,学生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收获的不仅是要遵守纪律,还有牺牲一人,保全全体的价值观念。
  
  语文启迪智慧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因为智慧是创造之母,智慧是幸福之花,智慧是文明之梯,智慧是和平之光。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或是通过故事,或是通过寓言,或是通过格言、诗词等形式来揭示一些哲学思想,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如,《刻舟求剑》、《鹿和狼的故事》等课文。智慧需自我构建方能生发出来,是教不出来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倡导的“熟读”、“体悟”、“对话”显示的正是教育启智的取向。
  语文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何为人格?即人的品性或品质。(这里主要指道德品质)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是我们自身——我们的品质和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何塑造高尚的人品?“这要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问题、遗传问题、教育问题。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语文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
  我们知道,道德品质的塑造要遵循两个规律——社会规律和道德形成规律。道德形成规律指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遵循一个过程,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对于道德认识的发展,语文不是靠概念、说教进行的,而是通过一个个清晰的、鲜活的、感人的道德形象的榜样力量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如学生学了刘胡兰、董存瑞、威尔逊船长等人物所树立的形象后,会产生道德认识——爱祖国、爱人民是无尚光荣的。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密切地联系着的,我们现在课堂上运用的情景再现,表情朗读,内心体验,师生对话等途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引导,在我们语文课“拓展与延伸”环节,多有体现,不必赘述。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最高的标准其实就是“爱”。而我们语文教科书里一篇篇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故事的内核都是“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爱,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爱别人,别人享受到爱的阳光的同时,也会去爱他、敬他,他的内心是无比幸福的。学生有了仁爱的品格,也便奠定了他幸福人生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语文具有这种培养以爱为核心内容的道德品质的功能。
  语文教会了我们生存,语文教给了我们社会规则,语文教会了我们正确地抉择,语文启迪了我们的智慧。语文塑造了我们高尚的人格。有了这些,可以为幸福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学习语文多么有意义!

语文给了我们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