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11

[ 李鑫 文选 ]   

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

◇ 李鑫

  内容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训练
  
  我们知道,语感是一种能力,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能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创设必要的条件,使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训练,让他们通过切身体味,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以致最终建立起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
  
  一 朗读吟诵,训练语感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激发感情,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提高语感水平。如《听潮》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来描写海的情态:“波浪轻轻吻着岩石”,“海睡熟了”,“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这些句子里面的动词,突出了海的个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大海写成有生命、有知觉、有感情的生灵。在教学时,我们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认真品味,他们才能体会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
  所谓吟诵,则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的一种精读方法。在吟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如我们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就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妙处。经过反复咀嚼、玩赏品味后,学生就可获得以下感受:一个“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候变幻的神奇,而且还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二 选词炼句,反复推敲,训练语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无数优美的文章无不借助于作者丰富多彩的语言才熠熠生辉。因而,让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炼句的精妙之处,可以培养他们对词语、句子的敏锐感知能力。这种训练可以两种方式。
  1、同义辨析。汉语中的同义词非常多,说明了祖国语言的严密和丰富多彩。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可以察知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领略作者的良苦用心。如下例:
  又有一个报纸登出一个新的恐怖事件,再度的恶意中伤,严厉地控诉我烧毁一个疯人院,连里面的病人也给烧死了,为的是它妨碍了我的住宅的视线。这可使我陷入了恐慌的境地。(《竞选州长》)
  “恐怖”和“恐慌”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相同的语素“恐”,但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之后可知:“恐怖”一词强调害怕、恐惧,语义程度重,多指生命受到威胁时引起的心中惧怕;而“恐慌”一词则强调慌张,语义程度轻,多指因对某些事担忧、害怕而慌忙不安。这样一比较,学生对词的理解就加深了,获得了语感。
  2、增、删、调换词语。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初写为“到”,后改为“过”,再改为“人”,最后才为“绿”字。此字一改,使全诗顿显生机。我们在训练语感时,也可采用增、删、调换词语的方法,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小桔灯》中有一句“她又像安慰我似护送:‘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删去文中加点的词后,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三 利用空白,借助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空白,是指文章中写得比较含蓄,能够让读者咀嚼回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文章中最精彩、最动人的“神来之笔”。老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这些空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味语言文字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获得情趣感、审美感等,促使他们语感的形成。
  首先,老师指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文章中的“空白”部分进行扩充融合,把文章中未言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来。
  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从语言文字的表层进行深入挖掘,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当然,训练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训练语感时,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始于语感,又终至语感”的准则,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