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692

[ 蔡春莹 文选 ]   

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 蔡春莹

  内容摘要:当把语文探究性学习看作是一种积极地学习方式和过程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课外拓展和语文地方课程的实施便有了很大的交叉,本文在分析了探究性学习和语文地方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后,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构想,推广探究性学习语文地方课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语文地方课程 意义
  
  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职责”。这一改革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且课程管理权利的科学分化也符合教育民主的要求。毋庸置疑,地方课程对于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对实践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地方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地方课程是指任何在地方实施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在地方上的实施,也包括地方指导校本课程的管理与实施;狭义的地方课程主要指由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而开发和设置的课程。在本文中的地方课程指其狭义含义。笔者认为,语文地方课程就是指以学校所在的地域为依托,以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纲要为指导,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语文,了解家乡并培养其语文素养的活动。地方课程往往能够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体现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语文地方课程更应肩负向学生传递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
  笔者认为,创新的语文地方课程与探究性学习二者并不矛盾,而且相结合才会相得益彰。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指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以独立或合作探究为实施方式,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让学生动口动手实践、搜集、整理资料,然后表达与交流等的探究活动;同时学会用心灵去体验生活、获得知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个体的人文素养,激发语文思维所需要的想象力、感受力、创造力的一种学习过程。我们根据研究范围的广泛程度,可将其分类为课内探究和课外拓展探究这两大类。例如下文中提及的地方志节选学习、作文的评价课等就可以放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而带有文化解析、欣赏性质的实地学习、课下搜集资料可以归类为课外拓展。
  虽然国家有义务提出全面、优秀的国家课程,但是面对地域广阔的国情、不同的地域情况就理应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可以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对自己的家乡文化竟然一无所知是多么的可怕。倘若真的如此,那先辈留给我们的许多优秀文化也将无以传承。不可否认,语文地方课程编排、实施确实有不少难度,但也正因为语文地方课程的灵活性、创新性给了学生和老师更多主动权。探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等特点,而这些性质都与科学地编写、实施语文地方课程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是语文地方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探究性学习和语文地方课程实施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探索精神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地方课程却需要相同的探索精神将当地地方语文课程进行完善和实施,只要在编排、实施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过程中时刻注意用探究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之后科学地进行总结评价,就能将这两种优秀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介绍了解、讨论研究地方文化的语文地方课程与探究式学习的结合模式固定为中学必修课程纳入当地的中学语文课程体系中,不断地进行积累和完善,形成自身的课程作品模式延续下去。
  下面以河南辉县百泉为例说明。
  条件:百泉风景区位于辉县市西北2公里苏门山下,与百泉中学相邻,与市内中学也仅有3、4公里路程,百泉风景区内不仅有百泉园林、苏门山、百泉湖、碑廊、啸台等景点,而且百泉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许多文人墨客、名士隐士都曾在此留下痕迹。“苏东坡元佑年间曾游览与此,并题写了“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碑廊中更是搜集了散失的北魏、唐、宋、元、明、清碑刻壁画142块”,(节选自何弘,苏门百泉)这些其实都是珍贵的语文素材。充分挖掘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在对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教育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的:通过对百泉的文化观摩,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根据相关内容做学科内外的拓展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百泉的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加以传承。
  课时设计:5~6课时。
  教学资源:地方志节选、《钟灵百泉》一书还有碑廊的碑文以及现存的历史古迹等等。
  探究预案: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后经过分组讨论后写一篇关于家乡认知或现状分析或未来前景的文章(侧重其一),要求感情真挚。2、通对碑廊对书法各种字体初步认知了解。3、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和课堂展示交流在百泉居住过的名人隐士,并以小见大洞悉时代特征。4、以“假如我是辉县市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想象与实际相结合,最好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后在班级开展作文评价课。以上是作为老师提出的探究预案,在地方课程的使用上如果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方向,应当给予重视。
  语文探究性地方课程开展时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必须选择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商讨提出。其次我们建议探究性学习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要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带有探究精神地进行地方课程学习。最后一点就是要坚持课程作品的创新性和科学化。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具体的科学体系,它大致包括地方环境分析、需求调查,然后进行目标的拟定,之后是方案的编制及具体实施,最后是反馈以及评价修订。不仅是实施过程要科学化,而且对地方课程的编排也要做到科学化,比如对课程的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三个维度)、课程评价等等。特别是课程评价的制定,一个好的课程评价对课程作品本身肯定会有很大的督导提升作用。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使得课程评价必须更加注重过程性和多元性等等。为打造精品课程应当建立课程资源库对探究问题、优秀探究性结果进行展示和积累。
  语文地方课程的意义是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后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广泛的调动起来,比如参观后讨论并习作所带来的新鲜感,这其实是符合了教育心理学中青少年的好动、好奇心大的天性。其次是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传统地方文化,践行“知行一致”、探究性地思考、分析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都给学生的终生学习带来好的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虽然探究性学习结合语文地方课程实施是对学生能产生很好促进作用的新整合形式,但是不可否认要上好这样几节课是不易的。它对学生和语文老师的能力和素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有强大的教学组织能力并对当地文化传统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和素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语文探究性地方课程的追求。地方课程的开发与落实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灵活创新的地方课程与探究建构的探究性学习不谋而合,更能相互促进。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探究性的学习语文地方课程将是开展地方课程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学生除了当地文化外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冲击。

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地方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