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是知识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开展经典美文诵读,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对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要形式多样,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经典 诵读 方法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认为,开展诵读活动有多方面的收获,首先可以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语言文字更加重视……由专家、学者和老师带领青少年一起开展诵读活动,这对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是知识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开展经典美文诵读,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对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教师要积极引导,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读,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所读文本的兴趣,在诵读的过程中,仍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便让经典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诵读的预期效果。
1 精彩课堂,精读经典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我们诵读经典,就是要在多种形式诵读的基础上达到精读的效果。
每周一节的经典诵读课和每天一诵的经典诵读时间是经典诵读落实到位的基本保证。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确定好诵读内容,设计好诵读活动程序,让学生把文本熟读成背。一般来说,对于古体诗文之类的内容,可以先由老师领读,把握好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再由学生跟老师无声朗读或轻声诵读,深入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接着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进一步读通读顺。然后,指名读、分角色比赛读(可以男女生集体竞争、男女生派代表竞争、也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等)、齐读相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晨读对韵》等内容的诵读还可以设计同桌拍手读的游戏,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就基本能背诵了。这时,要对学生提高要求,让学生完全的背下来。师生挑战背诵、开火车背诵、小组挑战背诵、男女生对诵等都是很好的背诵方法。
2 课外游戏,拓展经典
为了让经典文化与学生生活溶于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我们把经典诗文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鼓励或同学生一起游戏。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学生跳皮筋或拍手时边做边说,寓诵于乐,其乐融融。
3 活动演绎,升华经典
画经典。读诗作画,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杜牧的《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描写了远望中的长安秋色。通过诵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长安秋色画卷。教师在教学时,激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景物特点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真是乐哉悠哉。一些写景的精美诗文,都可以引导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作画,如《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游园不值》、《山行》等。
演经典。对于描写叙事场面的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如《赠汪伦》教学最后,巧妙安排学生表演汪伦送别李白的感人场面。学生充满激情,表演投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博得阵阵掌声。老师由衷赞叹:不愧是大诗人、大文豪啊!
唱经典、做经典、舞经典。为了把经典诵读活动做得更尽善尽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经典诵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不仅教学生唱《中华诵》,还请音乐专家给《游子吟》、《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三字经》等谱上优美的乐曲,由体育老师和舞蹈老师一起编排一套柔美的经典操,利用课间操时间全校做经典操,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中,有的班级还把经典诗文配上优美的舞蹈动作,在台上大显身手,展示了经典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