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但能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能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要巧用“雷人”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激活课堂教学。
关键词:雷人语言 课堂教学 快乐课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丰富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但能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而且能使学生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不妨时不时插几句恰当的“雷人”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以此激活课堂教学,打造和谐快乐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一 运用幽默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幽默语言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强烈兴趣,使学生以兴奋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巧妙的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尽快进人角色,从而为整堂课和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发表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当时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恨透了马克吐温,劈头就问马克吐温,“你的小说很成功吧,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的手枪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尊贵的州长先生,据我了解,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你的胡须竟能刺破它钻出来,能说不锐利吗?”故事引发学生阵阵笑声。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还导入了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要善于煽动学习的热情,来激活语文课堂。例如,教《雷雨》时,引导学生联想:“一对三十年前的恋人,后因故失散。现在不期而遇,那情景怎样?”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猜测。然后进入文本学习,有滋有味,再不枯燥。
二 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教学才有效果。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提倡“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雷人”具有很强的幽默性,语言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例如:“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也是这么想的,英雄所见略同。”“这位小伙子学习精神不错,有当年我上高中时的风范。”“我连这些都看不出来,我教什么书啊!干脆回家喂猪啊!”诸如此类的语言在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方面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雷人”语言好比是味道很浓的调味品,时不时在课堂上点缀几句能起到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地教学情境和气氛的作用,例如,看见某个同学哭丧着脸,情绪不好时,我走过去问一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这位同学破涕为笑。走进教室,发现有同学睡觉,我会说:“我还没有开始上课,你就睡着了?我简直没有成就感!”全班一下就精神振奋了。
当学生感觉乏味和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重新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去。有一次上课,课室外面有人吵吵闹闹,有几个学生不断地往外面看,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借用了一首歌曲中的两句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接着我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学习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啊!”这样学生在笑声中注意力就又集中起来了。
三 明晰文本内容,加深感知印象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一些恰当的诙谐有趣的“雷人”语言,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开启心智,加深学生感知印象。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在串讲课文时,把“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重复两遍,后面还要加一句“老公”。学生无法不笑,这样,学生在笑声中领会其中蕴涵的智慧。
教师运用幽默诙谐艺术,不但使自己显得机智、博学、大度和乐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教《荷花淀》“夫妻话别”时,运用对话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起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不成。”“哪咋不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服……”“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会同意。”“不嘛,就是不嘛。”把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水生嫂改成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大家听罢不禁哑然失笑,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理解。有时改编一些“雷人”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从中也折射出老师的智慧。
四 巧妙批评,机智组织课堂
德国著名学者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的语言用于正面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而用于批评则胜于简单粗暴的斥责,它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辨明是非,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发现学生上课时戴耳机,微笑地说了这样的一番话:“这么年轻就戴助听器了?”“不是?为以后戴助听器做准备呀。”“笑啥?不是有报道,好多青少年长期戴耳机,耳朵失聪了,只好戴助听器。”以后上课再没有人戴耳机了。针对有的学生不善于总结教训,同一类型题经常做错,我批评道:“你看,这类题你老是做错。虽说失败是成功他妈,但失败了还是要总结经验教训的,不能再失败了。妈虽好,但也没必要找那么多后妈。”这位学生羞涩地笑了笑,再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各种偶发的外界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来自课堂内人为因素的干扰,个别学生会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也要采用“雷人”语言,及时调控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分析“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一句诗时,我解释“天鸡”一词时说:“天鸡一叫天下的公鸡也跟着它叫。”有一学生突然大声说:“公鸡叫母鸡也跟着叫!”全班同学顿时大笑。我冷静片刻,巧妙地说:“是的,公鸡叫,不但有母鸡跟着叫,也有小鸡也跟着叫。不过,它们不会乱叫的。”我这话,对学生说的话给予肯定,同时也暗示学生有不妥之处。教师巧妙地对答,善于地点化,收到神奇的效果。假如当时我采用挖苦指责的语言,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教师恰到好处的“雷人”语言是课堂上的“调味品”,它会使枯燥、严肃的语文课堂生辉,津津有味,虽然某些语句可能被认为有损人、讽刺之嫌,但在特定的场景,对特定的对象说出来却有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说,好的“雷人”语言不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并且令人深思,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道德健康的上品幽默,也是教师的信心、智慧与才华的集中表现。当然也要注意,“雷人”语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雷人”必须讲究方式和时机的协调一致,身份与场合的和谐得体,否则只会导致轻薄逗乐,哗众取宠,那教师自己会被看成是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