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72

[ 王述银 文选 ]   

读书杂谈

◇ 王述银

  “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谓“先求不懂”,就是读书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难点、疑点、不懂之处,然后各个击破。这种治学理念是颇有见地的。
  “先求不懂”,是人类认识问题,获得知识的一种规律。有道是:“不会读书者读皮,会读书者抓题。”“题”者,问题也。问题是打开书籍之门的钥匙,是求知的阶梯。众所周知,读书学习总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求不懂”,乃思之始,学之端,是“懂”的催化剂。阅读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自认为什么都懂的人他们往往无什么造就,而常有不懂的人脑筋会越来越灵活,进而有所创新,牛顿的不懂因而有万有引力的问世,瓦特的不懂成就了蒸汽机,爱因斯坦的不懂开创了相对论……因此,人们常说,读书学习贵在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一卷在手,只有发现疑惑,方能产生探幽索微的兴趣。读书质疑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如学生在阅读《蜜蜂引路》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蜜蜂为什么能引路?它是怎样引路的?列宁看见蜜蜂是怎样想的?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为什么很惊讶?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在忙着找答案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兴趣。如果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了,那么文本就自然读懂了,久而久之,如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不懂中去读懂,从不知中去收获有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这样方能探得书中奥妙,求得真知。
  这种“先求不懂”的阅读方法,能使人有的放矢地克难解疑,提高阅读效果。因为书中的疑难,一般就是我们应下功夫突破的重点。只有抓住重点,集中精力研究,才能较快地读懂文章,笔者曾经在教学《三峡》一文时,让学生理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位叫陈刚的学生就发问,他说:老师乘飞奔的马尚可理解,那么驾清风又怎么可能呢?他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我趁机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之所在,经过不断地讨论质疑问难,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本段是写三峡的水“急”,为了突出其水势,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变“山重水复”为“柳暗花明”。否则,不先求不懂,对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那么读书的效果将会事倍功半。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惟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
  “先求不懂”,还能进一步引导我们抓住问题深究。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发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行道树》可设计“怎样让‘行道树’永远快乐”这样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认识的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阐述。这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鲍波尔所说的那样:“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试想,那些已经懂了的东西或者容易明白的问题能引人注意,令人深思吗?不正是那些不懂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才使人冥思苦想、欲罢不能吗?只有抓住问题深入思考,努力探究,才能深化理解。长此以往,能使人思维活跃,兴趣浓厚,领悟能力得到提高,使人读书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甚至能像俄国克里雅日宁说的那样——“读而又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
  “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这是一条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同学们,让我们铭记这一永恒的真理吧!

读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