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01

[ 袁和平 文选 ]   

论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 袁和平

  内容摘要:豪放词由北宋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题材广阔、情感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宏阔、抒情酣畅淋漓。就豪放词来说,“阳刚之美”是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豪放词 创作风格 特色
  
  就豪放词创作风格而言,所表现出的特色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 题材纵横广阔
  
  豪放词主要是反映广阔的社会和人生。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更有军情军事这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社会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具体地说,豪放词有怀古咏史,有谈禅说理;有感时伤事,有身世友情;有国家政治,有个人恩怨;有战争风云,有田园美景。总之,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所见所闻所感,无不可以用词来表现。从感叹社会人生的“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到状写美景佳人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各种题材皆可人词。由于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词的主题也就从表现个人感受而扩展到反映社会风云、追求人生真谛等广阔的层面上。
  
  二 情感豪迈奔放
  
  从情感的表达上说,与柔婉细腻的婉约词相比,豪放词则多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一般说来,豪放词多抒发志士忧国忧民的感叹,英雄难酬壮志的悲愤,文人吊古伤今的情怀。如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这首词里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词强烈地反映着人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孙权、刘裕等古代人物鞭挞南宋政权妥协投降政策,借以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诫,谨慎从事,又以廉颇自喻,表达报国无门的哀怨。全词既有豪迈威武的英雄形象,又充满慷慨悲壮之气,是有名的豪放词作。
  
  三 意境深远宏阔
  
  豪放派词或雄浑浩大,或壮阔豪迈,或苍茫旷远,或沉雄悲壮,或空灵飘逸,整体说来意境深远、宏阔,因而在情调上显得高亢、雄浑,只能是“关西大汉”慷慨高歌、放声大唱。诵读豪放词仿佛高歌,令人激情进发,壮志凌云。如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如大江般壮阔豪迈,读之使人胸襟开阔,激情满怀,思绪翻飞,仿佛置身长江岸边,目送浪涛翻卷,江水滚滚东去;回首往昔,历史的风云在胸中激荡,情不自禁高唱一曲山河颂,一曲英雄赞。又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虽然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可怜白发生”,却用峭拔的笔力描写戎马生涯,“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境界恢弘高远,情调激昂高亢,虽然有悲,但悲而不哀,仍给人昂扬奋发之感。再如南宋名将岳飞的那首千古传诵的《满江红》,更是意境沉雄悲壮的代表。全词气吞山河,显示出大丈夫横刀立马挽社稷于危难,救黎民出水火的英雄气概!千载后读斯词仿佛依然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华民族之伟丈夫的形象!令后人油然而生崇拜之情。
  
  四 抒情酣畅淋漓
  
  从抒情方式来看,豪放词多采用酣畅淋漓、直抒胸臆的笔调,把豪爽、旷达、高洁、忠贞之情和盘托出,事中见理,情理交融。豪放词虽不及婉约词那样能让人细细品味,但一读词就使人心潮澎湃。最典型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恰如奔腾澎湃、滔滔东流的长江,感情一泻千里,把由怀古引起的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另外,豪放词在抒情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通过历史典故或今事来抒发感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孙权抗曹、刘裕北伐、刘义隆草率北征败北、廉颇垂老犹思报国等历史典故和边民民族感情逐渐淡漠,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上的烽火等今事抒写对南宋王朝妥协投降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哀。事中见理,达到了情理的高度统一。

论豪放词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