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10

[ 顾秀琳 文选 ]   

《海边的卡夫卡》互文性解读

◇ 顾秀琳

  内容摘要: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神话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肯定和否定两种互文关系进行两者的互文性分析。采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观点,从情节、预设以及人物、结构上的异质特点切入,解读两个文本的对话。
  关键词:《海边的卡夫卡》 互文性 影响的焦虑 异质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个重要批评概念,互文性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transtexuality);(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一般称作intertexuality)。”也就是说,互文性是在文本间的对话中形成的,是文本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这种理论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与俄狄浦斯神话存在互文性。
  
  一 《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200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出版就备受瞩目,让读者爆发出“饥渴阅读”的热烈回响。作者在中文序言中这样阐释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
  “田村卡夫卡君以孤立无援的状态离开家门,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人世界之中,那里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那种力量有的时候就在现实之中,有的时候则来自现实之外。而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愿意拯救或结果拯救了他的灵魂。他被冲往世界的尽头,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际他已不再是他,他已进入下一个阶段。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的温存和美好。《海边的卡夫卡》力图通过15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笔者想从互文角度来加以探求。
  该作品以两条交叉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单数章节是主要讲述了主人公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的经历。卡夫卡幼时被母亲抛弃、遭父亲诅咒,从小就生活在寂寞之中。终于,在生日那天,他选择离家出走,准备逃离父亲的诅咒,决定做个“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这个诅咒是关于少年杀父并且与母亲和姐姐交合的预言。与此同时,小说的偶数章节讲述了一位名叫中田的老人因为误杀卡夫卡的父亲而逃亡的经历。这位叫中田的老人,在孩童时期,经历了一场树林集体昏迷事件。事后他成为其中唯一失忆并且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人,但是他因此获得与猫交流的能力。中田和卡夫卡都在无形力的驱使下,走到了四国地区。在这里,故事、预言开始产生交集。少年所背负的预言也在许多荒诞过后逐个应验了。最后以少年回归现实社会为终。
  
  二 肯定的互文关系:类似的情节铺设
  
  从上述的情节概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神话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不难发现小说是以俄狄浦斯神话情节为基础铺设篇章的,可以说俄狄浦斯神话对小说有直接影响。
  这种类似的情节铺设可以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语言内层面,二是文本生产层面。后者要求读者对于特定文化及其文本描写系统的相应了解,譬如引语和典故。
  第一,语言内层面,要求读者必须熟悉文本语言所指涉的意义。卡勒提议使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预设方法来进行互文运作,包括逻辑预设、修辞预设、语用预设。《海边的卡夫卡》正是利用这一方法来表现与俄狄浦斯神话的互文性的。
  逻辑预设(logical presuppo-sition)是对一个句子的预设,暗示着某一话语环境的存在,从而促进互文运作。作者在第一章向读者描述了一个寂寞少言的初中生卡夫卡,少年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开来,但是围墙也有崩溃的时候,每这个时候“脑袋便一片混乱,极度混乱。况且那里还有预言。预言总是如黑糊糊的水潭出现在那里”,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出现“预言”二字,我们会疑问“预言是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渐渐解开答案,可见这一句话便是用逻辑预设暗示了某一话语环境的存在,形成了互文运作。
  修辞预设是阅读的关键,它从语用角度把要讲的故事与一系列其它故事联系起来,与一种文类的写作手法联系起来,需要读者对它采取某种态度,多为期待或理解。“海边的卡夫卡”在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幅画或是一段音乐,在小说的第23章给出了海边卡夫卡这段乐曲的歌词,歌词这样写道: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
  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
  当心扉关闭的时候
  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
  把身影化为利剑
  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
  深摸入口的石头
  张开蓝色的裙裾
  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这是一段充满隐喻色彩的歌词,结合上述逻辑预设给出的话语环境,读者便不难发现,其实歌词暗示了书中故事的发展,即母亲交合的情节。将隐喻放置歌词中,随着音乐的播放,用这种形式含蓄的联结故事,由此推动文本间的互文运行。
  第二,文本生产层面,要求读者对于特定文化及其文本描写系统的相应了解。譬如引语和典故。引语,即明显或有清楚标记的互文性;典故,即隐蔽或无清楚标记的互文性。在杀父并与母亲交合的这一情节的发展下,文中多次出现“预言”、“斯芬克斯”、与母亲交合的引语,由此得出,小说运用了引语的手法来推进互文的运作。
  综上所述,这两个层面所指向的都是俄狄浦斯神话情节,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文本确立了一种肯定的互文关系。
  
  三 否定的互文关系:异质特色的构建
  
  我们不难看到,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对人物的塑造上,并不是完全采用俄狄浦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有所改造,这样就确定了一种否定的互文关系。
  从《海边的卡夫卡》的情节、人物、结构的设置上,我们都能发现改造的地方,而且带有很浓的后现代的特征,行文间充满异质特色和不确定性。在笔者看来,这些异质特色无疑是构建否定的互文关系的主要方面。
  第一、交叉线索组织叙事。上面我们已经说明了这种否定的关系是取决于作者对前文本的改造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谈谈两个文本在叙事结构上的不同。《海边的卡夫卡》采用两条交叉线索铺设情节,这端的情节各自分开但却也在时空上存在着某种异质的关联,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中田老人和少年的关系。他们俩原本毫无交集,但是中田杀了少年的父亲,又和佐伯有了交集,这样的经历使得中田和少年有种莫名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俄狄浦斯神话,俄狄浦斯王是最典型的锁闭式结构,由原因不明的瘟疫讲起,在对往事的回顾与不断追查中逐步推进情节,最终使男女主人公先后明白真相情节发展到最高潮即结尾。
  第二、双重人物形象和荒诞的情节内容。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动力学主要包含创造性主体的分解和新的多元主体的产生,这体现互文性是一个复杂的否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主体将会接受对峙、分层、被简化的挑战,然后被赋予新的多元身份,他在现代文本中往往是人物的碎片。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都表现出碎片的色彩:少年卡夫卡的内心有个叫乌鸦的少年;少年父亲诡异收集猫灵魂的目标;中田老人灵异的失忆和与猫交流的特异功能;中年佐伯与少女佐伯灵魂的游离等等,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在俄狄浦斯王中是没有的,同样,这也是作者改造的结果。作者通过这样的改造,使得文本表现出现实和非现实两个层面,充满异质与不确定的特点。除此之外,在情节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改造。在小说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超现实的描写。比如少年人在外地身上却粘着血迹、天空下了大片的蚂蟥、佐伯的少女灵魂、入口石中的白色怪物等等,这些超现实的对象在文本中给读者一种异质感受。
  综上所述,作者在上述的一些角度极力在改造前文本,读者也正是在作者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互文关系。在这样的互文关系中,我们没有看到俄狄浦斯神话中的激烈冲突,虽然有凶蛮的情节,但是小说的结尾还是让读者体会到人世界的温存,这也许就是作者在序言中所描述的意图吧。

《海边的卡夫卡》互文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