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自主性阅读。在实施中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方法,还要创设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 阅读方法 阅读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说明了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习获得持续性发展。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我在教学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激发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兴趣。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读的少;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性体验,牵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会喜欢阅读呢?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小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竞赛、讲故事、表演、动手操作等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学习。问答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完全限于老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中,那么学生的创造性又从何而来呢?读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感受评价都会有差别,阅读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需要读者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据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在自学的基础上相机指导点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分段,根据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自读、感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体会大草原的宽广柔和,静谧详和的美。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引导学生体会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切身感受,来深化两族人民的情深厚谊。这样的阅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3、教给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方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提问,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知道提问要有针对性,掌握寻找问题的方法:1,在课文表达的中心上提问。2,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提问:3,从题目人手提问。如在《飞夺泸定桥》一课提出这样的问题;泸定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夺泸定桥?为什么用“飞夺”?再如《军神》一课提出这样的问题:军神指谁?为什么把他称为军神?他有什么可贵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抓住文章的重点,同时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创设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学习环境。
作为教师,我深知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感到老师及同伴对他的尊重友好。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及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学会倾听,并大胆的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被对方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所感染、鼓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交流,欲当良师,先当益友。《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对学生平等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斟酌自己的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近你,相信你,从而喜欢你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教态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课堂犯错。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有了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会终身受益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