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不能没有朗读,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朗读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用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意义与价值
语文课如果忽视了朗读这种最基本教学形式,语文课就会变得索然寡味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会减弱,语文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见朗读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 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把文字转换为有声语言,调动各种器官的一项复杂的活动。可以增强语言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因此经常朗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通话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适时的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好的朗读就像表演一样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三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时,最后一段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我先让学生齐读、然后自由读,各自体会,学生很快就知道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希望”比作“路”,再读,又把握了否定和双重否定的意思,继而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只要我们共同奋斗,希望是会实现的。这样,通过朗读,不用老师照搬现成的教参说明,学生既完全理解了小说的内容,又锻炼了语感,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 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美文时,我就非常注重朗读。通过朗读,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条进溅着水花的淡紫色的瀑布;仿佛看到了一朵朵花儿在那里欢笑、嚷嚷;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张满了的帆。在朗读中,那片瀑布般的紫藤萝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带来了舒心的欢乐;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再读,在读者的引领下,随着作者感情的抒发,我们又会进一步的受到思想的熏陶,体会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意识到要加快步伐,鼓起生命的勇气前进,我们便会是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五 朗读欣赏,交流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授如朱自清的《春》和《背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优美的散文时;在教授一些优秀小说的生动段落时;在教授诗歌时;在教授文言文时……我都会特别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进行形象思维,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诗歌教学中,朗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或是听名家朗读,或听老师示范朗读,还是学生自己大声朗读,都会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和作品带来的震撼力。例如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让学生大声诵读课文,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让学生陶醉在了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在朗读中,伴随着朗朗书声,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也同时流入心田,激荡着胸怀,陶冶着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精神境界。无论是自己朗读,还是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人们在朗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高尚的精神享受,使思想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使那些低级趣味显得更加卑微,无处藏身。通过读,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
剧角色的个性。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展示了社会生活之美,更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认真把握,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获得刻骨铭心的心灵美感效应。教学实践证明,朗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品味欣赏优秀作品蕴涵的美感与魅力。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朗读可以有多种方式,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师生合作朗读,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我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及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老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认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齐声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如读文言文,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指名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大部分教师都青睐。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因而在个别朗读时,读得不够流利,出现结结巴巴的现象,同时也说明同学在预习时不够认真。课文内容难以理解,提醒我们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注意对课文内容的讲解,预习不认真,引起我的重视,采取措施,指导预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中学生天真、活泼,特别喜欢分角色朗读,这也是中学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朗读之于语文课正如声音之于人,没有它就少了生命的鲜活;朗读之于语文课正如味道之于菜,没有它就显得索然无味。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欣赏语言之美,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