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5期 ID: 155708

[ 沈爱华 文选 ]   

在语文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

◇ 沈爱华

  内容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有两个基点:一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二是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立足于两个基点,须以活动为契口,以实践为发轫。基于此,我开始尝试着开展多种类型的语文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关键词:语文活动 创新 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首先体现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于漪老师讲《孔乙己》的导语设计:“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比较的角度设计,目的单一,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激活了学生思维。启发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疑难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求问题的答案。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环境氛围。
  自办手抄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要求学生按照普通晚报的规格,自选内容(自作的稿子不少于三分之一),提倡全新创作“自产自出”,自创版式,自己抄写,自行插图,自成风格。每学期交两次作品择优展示,奖励促进。
  制作课文录音制品,也就是将课文制成配乐朗诵的磁带。一个学期一人制作一次,也可多人合作一次,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将自己的录音作品贴上标签,注明课文名称、制作者,教师按作品分册归类,择优选用。
  多媒体课件制作,发动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学生自选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构想选用已有的电脑操作技能进行制作,一个课件就是一个深入浅出的化抽象难懂为直观易解的创造。
  开展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先组织学生精选文章,小组比赛,也可以自己创作诗歌、散文。选的过程促进了“读”的发展,“读”的过程也促进了“写”的发展,文学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以学生课外练笔为依托,要求学生于课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或科普创作,进行各类写作练习,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先模仿教材中某一作品进行练习,再提倡课外走出去,自行创作。如下农村、到部队、上街头,搜集感兴趣的材料,从事情综述,调查报告等有益于激发创意的实用文写作练习。再如,配合理科各科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征评活动,进行科技论文或科幻创作活动。也可以看一看高品位的展览或影视佳作,听一听高质量的音乐会,学着欣赏,学写评论。
  借助于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把他们每次创作的优秀作品编入《班级习作选》中,再从中选部分向报刊投寄,以求发表,使更多同学的文章变成铅字,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信心,促进写作能力的更大提高。
  创作能力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最高层面,是语文创造力突出的标志,借助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促进英才早日脱颖而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多侧面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从而自然形成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你追我赶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没兴趣的人在别人感召下也会有兴趣,没灵感的人在别人的启发下产生灵感,能力弱的人在能力强的带动下也会有长进。一系列语文活动是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从根本上打破了教师满堂灌、学生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活动的过程都是学生主宰,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依附于老师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师生关系趋于科学合理。

在语文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