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似枯燥、冷峻、呆板,一旦经过楹联创作者的妙笔,将其嵌入对联之中,进行崭新的排列与组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背后是作者的机巧与智慧,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笔者摘录几则,与读者共赏。
一 运算联
1、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再多一个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上下联即:
上联的算式:60×2+3×7=141;
下联的算式:70×2+1=141。
2、峨眉山仙峰寺联:
北斗七星三四点;
南山万寿十千年。
上联用加法写北斗:3+4=7;
下联用乘法写南山之寿:10×1000=10000。
3、近似一副绝对联:
一岁两春双五月;
四年一闰单一天。
阳历四年一闰,每逢闰年二月为28+1天,即29天,故称单一天。
上联还妙在前三个数字之和等于第四个数字,即1+2+2=5。
下联虽然是以数对数,但无法实现这种对应的算式,即4+1+1≠1,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假如前三个数字之和等于第四个数字“6”,那么天下可能又多了一副绝对。当然这只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一副很不错的对联。
4、古时一对新婚夫妇花烛之夜吟成的对联:
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
一幅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联中运用了减法:上联即6-3余3;
下联即1-0.5剩0.5。
二 纯自然数联
1、嵌数隐字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这是一副巧嵌数字又兼用隐字法的巧趣联。传说宋代吕蒙正对贫穷现象十分愤慨,常用对联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有一年,他独出心裁,创作了这一副由数字组成的春联。上联四个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但缺“一”;下联也是四个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但缺“十”;横批两个方位词,则少“东西”二字。用谐音读出来,就是缺“一(衣)”少“十(食)”无“东西”。联语奇巧,幽默有趣中又嘲弄了当时社会黑暗,揭示了人们缺衣少食的现状,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
2、数字叠用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二四七三。
古时,某县令很贪,大肆搜油刮脂,使家家户户穷得揭不开锅。春节某家贴出此联,倾诉心里苦楚。这副对联的上下两联与吕蒙正联的上下两联写法及用意类似相同,只是数字叠用,亦谓缺“一(衣)”少“十(食)。横批也略有差异。横批“二四七三”运用谐音,即“二(儿)四(死)七(妻)三(散)”。从整联看,与吕蒙正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联中“双壁”。
3、数字谐音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1234567。
上下联各用“一”至“七”七个数字,却出自一个有趣的对联故事。旧时,浙江某私塾有一学生爱音乐,下课唱歌曲,上课抄歌曲,先生恼火,在黑板上写此上联考他,学生写此下联应对。先生见后说:“你和我写的内容一样,是什么对子?”学生解释道:“先生出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对‘哆来咪发嗦拉西’,有何不妥?”先生听了,为之一惊,仍刁难说:我这七数字,按浙江方言读作:
细睨山势舞流溪;
学生听后,仍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这样写的七个数字,按乐谱的谐音可读作:
独览梅花扫腊雪。
先生见这学生才思敏捷应对如流只好作罢。
三 数字逆序排列联
1、苏东坡巧对主考官联: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次到二门,一定要进。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早年乘船赶考,因途中遇风浪,误时迟到,主考官出此上联,若苏东坡对出,便允许破例入试。苏东坡见主考官出句按顺序用数,并倒序用数对之。上联生动幽默,写尽赶考途中之情景;下联妙用“倒序式”把个人辛苦耕读、求考心切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有情有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堪为巧对。
2、明代文学家徐渭对主考官联:
一叶孤舟,坐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弯,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
无独有偶。明代才子、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亦赶考迟到,当时,主考官给徐渭出此数字顺序排列的上联,若能对出,方允许入试。徐渭略加思索,对出数字逆序排列的下联。主考官阅后,点头称妙。徐渭入试,果然考中。
3、一悬400多年的上联:
明代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有个叫罗洪先的人,因考中了状元,很是自负,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无人能及。有一天,他和几位名士乘船游江,快到九江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船上有人在高声呼唤:“罗大人,您博学多才,我有一句上联,请您对个下联,好不好?”罗状元回头一望,原来是个船夫,就不屑地说:“你讲吧!”船夫马上道出了上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罗状元听了,深思良久,搜肠刮肚,难得一字。船上的名士们也都面面相觑,张口结舌。这个上联一悬就是400多年,无人能对。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夏天,广东佛山市有个老装修工叫李戎翎的,他为了装修房屋,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买一段“九里香”的木料,没想到只用两天工夫就把它运回来了。据说在1943年,曾有人买此木料,却花了一年时间和很多钱才弄到手。这两天与一年的时间相差也确实太大了。李戎翎感慨万分,在欣喜之余,竟思潮涌动,对出了那个“绝对”。他写道: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照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状元无法对出的联句,却被这位装修工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地对出来了,可见佳句往往出自生活。
四 数字谜语联
1、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上联是: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下联是: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你知道这是说什么吗?猜来猜去,可能你不一定猜得中,原来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是说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左右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
下联说的是做窝窝头。做窝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上联谜底是包饺子,下联谜底是做窝窝头,没有听过侯宝林这段相声的人,还难于猜中这谜底呢。
2、兄弟对联
很久以前,有一姓李的两兄弟,哥哥17岁,弟弟才14岁。兄弟俩以打柴为生,但每晚挑灯夜读。一天,他们在油灯下攻读诗文,哥哥看见浸在油中的灯芯草,便对弟弟说:“我有一谜联,你能不能对出下联?”说完,他便开口吟道:
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
意思是,灯芯草浸在油灯中,如同正在江中游动的白蛇;头顶融融灯火,恰似升在高空的一轮红日。
弟弟苦思冥想,当晚没对出下联来。
次日早晨,兄弟俩去街上卖了柴,再去肉铺买肉。当师傅在墙壁上取秤准备称,弟弟笑着拍手道:“下联有了。”随即便脱口吟出:
乌龙卧壁,身披万颗金星。
3、杜牧收徒联
相传,晚唐大诗人杜牧到一家酒店就餐,店主之女杏云姑娘仰慕杜的才气,要求拜他为老师。杜提出一条件,如果他出一上联,能对出下联者,方可收为徒。上联即:
半边林靠半坡地;
杏云姑娘稍加思索答道:
一头牛加一卷文。
前者暗射一个“杜”字,后者暗射一个“牧”字。上下联合起来即为“杜牧”。杜诗人见杏云姑娘如此聪慧,于是,高兴地将她收为徒。
数字联,看似简单、枯燥的数字,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背后的美丽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